準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日前針對含瘦肉精美豬議題,說出「哪有能耐不開放」一言引來滿城風雨,著實令人擔憂這種不戰而降的態度,難道是一個新政府該有的格局?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公布一份歐盟與美國針對「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的談判文件,揭露美國要求歐盟需以放寬基改作物及食品進口標準為條件,換取歐盟汽車進入美國之利益。對照三月底美國貿易代表署將台灣的「基改食品強制標示新制」和「基改食材禁入校園膳食」政策列入首要技術性貿易障礙之事,窺見全球風起雲湧的反基改浪潮著實打到了美國政府與農化企業的痛處。
在這份揭密文件中,美國要求歐盟必須提出基改食品明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科學證據,否則就不該採用「若不能證明其安全就必須先假設有害」的預警原則,並不得對基改作物與食品採取管制措施,這與美國貿易代表署批評台灣基改法規缺乏科學基礎且影響貿易的說法如出一轍。
然而,多數基改作物配套使用的除草劑嘉磷塞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列入2A等級的人類可能致癌物質,國際間亦陸續有研究證實基改食品上殘留的嘉磷塞對動物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在美國政府的貿易算計上,都不被承認為科學證據。特別諷刺的是,美國佛蒙特州的基改標示法規即將上路,如生產綠巨人玉米粒的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嘉樂氏玉米片等美國食品大廠更早己跟進,宣布旗下行銷美國各地產品,未來將主動標明基改成份以迎合消費者需求。
兩相對比,可見美國施壓各國、強硬要求放寬基改規範之舉似乎旨在轉移國內壓力,國內消費者要求基改食物知情權的意識高漲,便轉而加強對他國施壓的力道。
保障國內人民健康應為政府作為一個國家主體的首要考量,更是不該輕言棄守的底線。面對美國以自由貿易之名實為替跨國企業打開門戶的步步進逼,台灣雖然於談判桌上常處於相對弱勢,但就以兵臨城下的基改食品與含瘦肉精美豬為例,臺灣消費者暴露在比鄰近亞洲國家更高的風險當中,因為我們不僅大量進口飼料級基因改造黃豆供人食用,每年個人平均34公斤的豬肉消耗量更是相當驚人,豆製品與豬肉幾乎是每天都會在餐桌上出現的食材。因此,在貿易談判與政策擬定上就必須將這些獨特的攝食習慣納入考量,而非一昧引據國外標準。
再過幾天新政府就將走馬上任,然而準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日前針對含瘦肉精美豬議題,說出「哪有能耐不開放」一言引來滿城風雨,著實令人擔憂這種不戰而降的態度,難道是一個新政府該有的格局?還是我們該合理懷疑台美政府早已完成利益交換默契,而當前拋出的「標示」及「風險評估」都是套好招數的既定劇碼?倘若日後含瘦肉精美豬真的作為籌碼而核准進口,那麼接下來台灣被迫棄守的食安防線,會不會就是基改食品的管制規範?
One thought on “基改食品會是下一個被迫棄守的食安防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