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產業人士,都認為林內閣經濟部長的人選非常重要。部長必須是熟悉產業的「幹吏」而非「學者」。
明顯地,蔡政府有其工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人為地積極推動經濟,而非被動地由貨幣政策決定資金的流動,再由市場決定產業方向。事實上,蔡政府已選擇了某些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的火車頭:例如,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航太國防、還有亞洲矽谷(重點應是軟體,而非半導體)等。
新的經濟部長必須熟稔各科技產業,而能與各產業領導人物作有效溝通。或許有人會問,那裏找這樣無事不通的「神人」。事實是,科技雖然各行各業,但科技的基本訓練和心智是大同小異。一位科技人才未必熟悉本業以外的其它產業的細節,但長年訓練的思考模式,與其它科技同儕間會溝通良好:主事者會有較智慧的產業判斷和決定。
相對地,經濟學者善於規劃長程經濟走向,而非各類科技產業的消長與前途。也就是經濟學家可告訴你長程總體經濟走向的良窳,但不是個別產業的前程。他們會是長期債券的良好顧問,絶非股市成績斐然的操盤手。長期的總體經濟效益的估算,要在個別科技類股能否存活之後。
假如有經濟學者以為成立「主權基金」,資本集中,有錢好辦事,產業政策就可迎刃而解,未免太過自信。看看幾年前新加坡主權基金的遭遇,以及阿拉伯產油國的基金,把大量油元投入半導體代工的投資效益如何,值得我們深思。
林全院長在選擇、任命他的經濟部長前,要特別小心。林院長所專門的應不只是古典的金融財務,更是現代的金融工程學(financial engineering) 。未來院長曾擔任過許多科技公司的獨立董事和監察人,對於工程科技的特質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希望外間產業界的掛心,只是求好心切的過慮,而非實情。
作者 / 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