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時代的年輕人,擁有著有別以往的各種活力,等著參與一場又一場的關乎台灣未來的政治競賽,假如你不真誠面對政治,青年們還是會用各種活動來讓你對進行表態。
身為致力推動台灣獨立的青年,最近在跟各種校園團體籌備「青年‧政治」(註1)系列講座,整理了許多過去到現在「政治與校園」各種互動的活動經營,許多台灣大專院校學生,有著只為特定政黨服務的青年組織,也有校園議題服務的政治討論。翻了許許多多的「校園&政治」的活動頁面,自己也漸漸發覺,台灣過去以來的學生自治環境,在面對政治的態度,已經從「關心遙遠的社會議題」到「邀請政治來服務自身問題」。這種由遠方拉到自身的實踐經驗,位置選擇的改變,是個蠻有意思的轉變。
在二十年幾年前,還有著中區的學生一起在二屆國代選舉(註1),辦了訪調,訪調的組成為中興、中山醫、逢甲、東海的異議性社團,具體的形式為觀察社會參與選舉的細節,包含觀察候選人的選舉方式、政見主張、賄選形式..等,觀察完了後,將其成果出版跟當地選民。
這是個「知識份子下鄉幫助社會觀察政治」的行動實踐,論校園與社會的關係,校園是「神聖高地」,社會是「被政治染黑的地方」,也是一個「待解救」的地方。學生就是致力要給社會帶來更好的道德判準,來讓社會大眾理解,選舉需有更進步的思維去執行。
到了現今時代,這些觀察團已經不用大學生來做了,各種自主公民發起的監票聯盟、小眾媒體報導的地方政治現況,都比以往還來的「更真實」、「更參與社會」, 知識分子不用特別出來高談闊論,2016的總統大選,就已經有各種自主公民自動來「讓選舉環境變更好」的實踐;在學院待的學生,也不以知識份子做為唯一身份認同,將自身面臨到的教育議題進行了一場政治對談,看看哪個政黨真正想為教育花力氣做改變。
青年,是關懷國家大事的知識菁英,是需要考量自身環境利益的選民,也是需要搭乘返鄉班車回家投票的遊子。
這樣的多重身份的「關心政治」,也象徵著台灣青年,對於民主政治已有更多角度的理解,參與形式也越趨多元。我也認為,成熟的民主國家,也需要這樣多元的民主政治的參與想像。選票不只是數字,而是這些選民,從自己的現實考量與生命經驗中做出的一個個判斷。
人活在世上擁有個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除了原生的家庭、族群、地緣;外在遇到的學校、同事,也有自我選擇的朋友、議題、宗教等。尤其現在網路的普及帶動了資訊了流動,讓許多「非傳統的政治討論空間」紛紛出現。要認識候選人,不再只是靠造勢晚會或是里長的「建議」。新生代可以尋求立法院的質詢錄影、「候選人給問嗎?」、BBS或是其他論壇平台,甚至自己發起活動讓候選人走進來接受評價。選民跟候選人的關係不在是被動的消費,而開始尋求主動的選擇。
所以,新一代政治人物,在服務上千上萬選民過程,也同時需要著「生活的觀察力」及「關係的想像力」,尤其對於年輕人的選民來說,能否「不帶官腔、人情關係的政治對談」更是重點。
如果,你還是個按照新聞稿發言,避不出門與人溝通,只把網路當行銷不當關係經營的「政治官員」,那就等著當未來都拿不到青年選票的候選人吧!
現今時代的年輕人,擁有著有別以往的各種活力,等著參與一場又一場的關乎台灣未來的政治競賽,假如你不真誠面對政治,青年們還是會用各種活動來讓你對進行表態。
期待,未來的選舉,不再有「年輕人懂個屁啊!」的言論。因為台灣的年輕人更知道,這國家需要的是什麼,而我們也正在實踐它。
「各種校園團體進行政治參與的行動整理」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連結
政黨票,我投誰? 邀請各政黨代表來談自身政黨票的意涵
【青年,回投】──中部返鄉投票專車 學生自治團體協助校園學生參與選舉投票
2016 高雄地區大學校園模擬投票x青年返鄉 學生團體在校園舉辦模擬投票表現青年政治選擇
教育議題政黨座談會 學生團體在校園邀請政黨代表對談 「教育議題」
—
註1 :「當校園進入政治 」獨立青年陣線在今年的3月18日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的校園講座
註2:1991二屆國代選舉中區大學生選舉觀察團選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