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與累死人 作者 韓非
民國初,胡適先生於完成哥倫比亞大學學業回北京大學任教。年少瀟灑,學貫中西,舉世傾倒。
他寫信給他在綺色佳(Ithaca)房東的女兒,也是他的知心朋友。信中約略寫到:我回到北京授課,一切順利—-,此處有人對我非常尊崇,稱我為[聖人]—。我想我可以有兩種對策,第一,真的就以聖人之名行事,謀取聲望和利益,因而使我的人格敗壞。第二種就是努力做到人們對聖人的期待,那會活活地累死人。
依胡適先生之所見,當真正的聖人是會累死人的。可幸的是在人世間,並不是當聖人才能成大事,尤其是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被評斷是他的人品和人格而非神格。因為和政治人物的人品同等重要是他的政治判斷。傳統中國所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政治判斷正確,救其國家,立其功,即使俗人也可以不朽。何必等待聖人,以聖人之名,方有作為。
事實上,歷史上常有偉大的事件是由群眾的自動自發,群策群力而成功。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反暴秦是一例;攻打巴士底監獄(Bastille)是另一例。其中哪有聖人主導?武昌起義源自於四川的保路運動,乃四川的士紳保護其鐵路投資而抗議牽動武漢三鎮的新軍。那有來自於與聖人的密謀?
以上的論述並不否認聖人的存在和優值,只是在提醒必須給聖人精準的社會學定義和了解其功能。聖人不是被膜拜的。聖人必須有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或者我們可以稱其為道德的英雄。英雄是需要行動(Action),英雄有其侷限性,英雄必須為成敗負責。
我們可以用化學動力學的催化劑來了解聖人。催化劑的功能是降低化學反應(社會改革)必須越過阻絕能量,使化學反應容易進行,反應速度加快。但是化學反應完成後所能輸出的能量是定數,不會因有或沒有催化劑(聖人)而改變。也就是社會改革最終收穫量是由群眾社會(Mass Society)本質的良窳來決定。一個停滯的社會再多聖人也無用。化學動力學上這叫作[催化劑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