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未開始,美日的許多做DRAM的大公司都紛紛的退出這個產業,包括美國的IBM和TI都關掉DRAM部門,只剩美光。日本的NEC, Fujitsu, Toshiba, Hitachi 及松下,也都把他們的DRAM部門關掉,最後合組了一家新公司Elpida。德國的 Infineon Technologies 也把他們的DRAM部門關掉, 另外成立了Qimonda。韓國也從三家併為兩家。當時的日本雖然在銷售量上己被韓國趕過,但是大家仍公認在技術上是最領先的,各公司還是把他們的DRAM部門關掉。
當美日做DRAM的大公司都紛紛的退出這個產業,台灣的公司為什麼認為他們有機會打贏呢?
但是韓國本來也是落後日本,也不是把日本打下,取代了日本嗎?
最近讀到日本Yugonami 教授對於韓國如何在DRAM的市場後來居上的分析(請見延伸閱讀),我想對於台灣從事DRAM產業的人,應該有參考價值。
日韓兩國的DRAM產業在相當程度上都是受到政府的鼓勵和贊助而成立。日本剛開始時甚至關閉日本市場,不讓外國人在日本賣DRAM。到了1980年代1990年代早期,日本已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技術也最先近。
日本的產品也最可靠。他們的DRAM可以使用至少十年以上,韓國的產品,因為可靠度並沒有那麼好(只能保持約五年),所以只能賣給PC那種低價位的產品。像大型的電腦等比較重視品質的高價位的市場,都是用日本的天下。
但是1990年代的市場,卻起了鉅大的變化,PC和Laptop 取代了大型的電腦,變成DRAM 最大的使用者,韓國公司的DRAM 也開始用低價格(品質也比較低),取代了日本,變成了最大的供應商。日本人因為他們「龜毛」的特質, 製造的(犬其是測試的)過程一直是比較複雜,成本一直比較高,拉不下來。(我猜想這應是Elpida和台灣的公司策略連盟的主要原因。日本有技術,台灣製造力很強。希望合作能把成本拉下)。日本在量方面,就拼輸了韓國。不過他們也一直保有高價位高品質的市場。據我所知,一直到最近,比較注重品質的蘋果的iPad,iPhone 都還是用日本的DRAM。
延伸閲讀:
- Yunogami, T. (June 2005).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Japanes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Doshisha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Enterprise and Competitiveness.
- Matthew A. Lo. (June 2012). A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DRAM Industry, MIT M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