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報10月11日的報導『英語系太多,學者贊成轉型東南亞語系』中,數名學者與不具名的教育部官員對台灣目前語言教育失衡的狀況發表了意見。國人一般所謂的『國際觀』通常侷限於歐美日中,缺乏(或輕視)『先進國家』以外的視野。過去位居高位的政治精英們似乎也是如此,為台灣缺席的語言教育政策打下了『基礎』。
筆者數年前因緣際會造訪了中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當下即為該校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所震驚。該校所授予學士學位的語言從法西俄等廣泛使用的語言和東南亞大國的印尼語、越南語、泰語以外,甚至包括了在歐洲也算極小眾語言的的芬蘭語、阿爾巴尼亞語,和非洲的斯瓦希利語、豪薩語。筆者對台灣其他大學了解不深,但筆者就讀大學之時,台大開設的語言課程多樣性相當不足,跟北京外國語大學所展現『泱泱大國』的氣度比起來,簡直可謂天壤之別。
在太平洋的彼端,美國對於培育語言人才也是不遺餘力。相對於中國直接以國立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式,美國的作法更『市場化』。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教育計畫』(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中,設立了各種針對各階段學生、新移民的獎勵、補助計畫,簡單說就是直接砸錢來創造誘因,吸引學生和學校。例如,Boren Scholarship補助學生學習重要外國語言,兩個月暑期課程補助上限八千美金,一學年補助上限兩萬美金。補助目標語言更是比上述北京外國語大學所提供的課程更加多元,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斯洛維尼亞語、希伯來語、庫德語等等都包含在內。反觀台灣政府,在今年九月甚至宣佈未來將不再向碩士生提供公費留學,大方地將台灣青年學子隔絕於世界之外。
當中、美都早已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看待國內的語言教育政策和語言國力,擁有大量東南亞僑民與新移民的台灣卻只有三間大學設立東南亞研究相關系所,而我們的官員還停留在『討論』、『建議』、『檢討』的階段。設立學系、招聘教師甚至建設本土的研究社群都需要時間,確實應該從長計議,但是我們的官員似乎連美國式砸錢的誠意都沒有……不得不令人對此感到憂心。
目前聲望最高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女士日前提出了『新南向政策』,要強化和東協、印度的關係。其中必然有地緣政治和產業的考量,但能不能藉此機會扭轉過去長期失衡的語言政策,強化台灣的語言國力,好好利用台灣所擁有的豐富資產,值得我們期待與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