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鴻江
「人類從出版第一本書開始脫離猿猴的狀況。」 F. Zamiatin
人類以感官發洩為主的休閒方式,除了運動和讀書可長期保持又沒有後遺症外,其餘的吃喝玩樂的週期都不長。聲光媒體,雖可馬上刺激感官,但閱讀之美,除使你從無知中解脫出來外,也可讓人完全陷入不同的想像,沉入在自我和作者對話最私秘的空間。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简爱:「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就懂得了作為女性的自尊;當讀裴多菲山多爾:「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會懂得了作為人的價值;當鲁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才懂得了人具有的反抗精神;當讀白朗寧說:「拿走愛,世界將變成一座墳墓。」懂得了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麼重要。
讀别人,其實也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也就是讀書使人更了解人性,使自己的行為更接近人性。
文學體裁,我比較喜歡讀散文,有人以歷盡滄桑的老祖母比喻小說,經驗豐富,卻嘮嘮叨叨,慢條斯理。戲劇宛如爸爸媽媽,嚴謹激昂,痛快淋漓,卻少不了做作,賣弄嘩眾取寵。詩歌似哥哥姐姐,青春似火,激情萬丈,卻不免裝瘋賣弄,冒失外露。散文則是剛剛成熟的少婦,豐瞻流韻,儀態萬千,從容脫俗,瀟灑風流。
世間絕大多數的人生是用散文寫的,因為它可包含小說戲劇詩歌,文體喜好其實多少和年齡性格有關,如同年過五十,比較欣賞有氣質的中年婦女,而不是年輕貌美少女,前者風韻猶存,有內涵,後者膚淺,話不投機半句多。
美國總統尼克森認為獲得知識途徑有三:「一、直接的人生體驗,二、看電影電視,三、讀書。前二者緩慢耗時,讀書最能及時獲益。」閱讀能拯救人的心靈的貧窮。然而現代人讀書,面對浩瀚文海,也並非開卷有益,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M. Doren作者「以西洋書籍為例,百分之九十九不值得一讀,真正有價值的書,大概千本」,國學家陳演洛:「中國可讀的書不出幾十本,其他的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魯迅:「看中國書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也就是說書的好壞會影響人,菲爾丁則認為:「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但不必為此走向另一極端,誇大書籍對人的品格的影響。更多的情况是:好人讀了壞書仍是好人,壞人讀了好書仍是壞人。」
讀一本書,對你有意義和學習效果,否則終究它只是印刷物,林肯:「人生如書,在內容不在長短。」宋朝司馬光費十九年作資治通鑑,畢生精力盡瘁於此,但是只有他的一個朋友王勝之看過一遍,其餘的,一看便想打瞌睡。書的內容枯燥難嚥,這和司馬光的崇古狂熱,維持現狀的固執意識形態有關,他關心是官僚和地主的利益,遠遠超過人民的福祉,尤好孔子的正名,現代人正名,是什麼就是什麼,例如總統未就職前,是當選人,就職後是總統,下台擺地攤,則為小販。孔子和司馬光的想法恰恰相反,是什麼偏不是什麼,換句話說,曾經是什麼,永遠是什麼。講禮教定名分,假如在穩定社會,對抗一時的動亂,也許有效,但不切實際,有礙進步。中國人習慣不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同樣的事物。
毛澤東問來訪已經下台尼克森的女婿:「總統先生好嗎?」,尼克森的女婿答:「我岳父已不是總統了呀!」毛澤東對這回答深不以為然,造成他這種觀念,源自他所讀的書,古代多,現代少;中國多,外國少;政治、軍事多,經濟、科學少,這種讀書偏好,既是他的缺陷,也造成中國幾十年的悲劇。
就書來說,世上著作並非都是開卷有益,當今人少看書,視書如敝屣,主要因為作者寫的內容,很多辭不達意,也許作者有學問,但是無法用文字組織表現出來,不知所云,淪為老生常談,無啟示之益,浪費讀者時間。
以前的人相信宋真宗所寫《勵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不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不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是因為皇帝以科舉取才授官,上行下效,「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種桑。
天子好年少,無人荐馮唐。天子好美女,夫婦不成双。」天子只考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攸關前途,當然開卷有益;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的時間有限,要依你所需要的選擇閱讀,選書比讀書還重要,選書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來自內心的渴望。書能啟發人的思考領域,當我們說某一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是書使我們認識出自己的早已經存在,內心的潛意識,而不是灌輸原來所沒有的東西。
馬克.派提《靈魂的出口》對書提出疑惑,「誰能把我們從這種詛咒解放出來?在我進入圖書館,所選第一本書,正巧非常艱深,我發誓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內容和奧秘,我今已經半白,但當時還年輕,居然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答案,替我指點迷津,我終於看完了,但當時卻發現裡面內容,只是不斷的問題而已。」這是說學海無涯,而吾生有涯,以有涯之生,追求無涯之學,可能會減少困惑,也可能增加困惑。書的功能因人而異,紅樓夢林黛玉:「唸了書後,生無窮魔障,識了字,就惹動萬種情根。」豁達的蘇東坡也慨嘆:「人生憂患識字始」。
好的書要寓意深遠,令人觸類旁通,有啟發作用,否則寧可不讀。宋朝陳師道:「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我們最喜歡的文章,就是說出我們自己的願望受到挫折的作品。另一方面,「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看詩也會滿足你內心的渴望,消除你的憂愁。
當你不瞭解書的美,有可能是你不熟悉書中故事的社會文化背景,也可能你的閱歷不足,無法對作品產生理解、認同,或是作品不合你的口味。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之作品,文字之美,雖然難懂,卻長久吸引人,而市面那些漫畫淫書,各有其趣,理解也不困難,但沒有藝術深度,看不過一次便不想重複。書也會因各有所好,而有不同的評價,莎士比亞的作品膾炙人口,蘇俄作家托爾斯泰卻嗤之以鼻,唐朝大詩人李商隱的詩,使人百讀不倦,清朝曹雪芹藉紅樓夢林黛玉口說,只有「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還可以,其餘的她都不喜歡。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人有時擁有愈多,限制就愈多;知道愈多,反而愈痛苦,「世上絕頂聰明的人,必有許多不幸,其中之一,就是對善善惡惡的事,沒有一樣不懂的。」
蘇東坡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因為他做官,一旦地位高,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招毀謗,「絕壁高處多風雨,莫登瓊樓最上層。」這是從事仕途受到挫折時的反動。
但是,我認為人想要有知識和智慧,還是要從有用的書中獲得,要靜下心來才能讀書,吸收書中的東西變成你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到無求品自高;知多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變化氣質,才不會面目可憎,俗不可耐。而且,人若能靜下心來,不假外求,從寂寞中發現自己,境界就更高,書籍是催化劑,加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