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倫不類的「產業替代役」引發我直覺的反應:不如讓役男支付「替代捐」替代服役,這樣的瞎主意還高明些。
馬總統主張的全募兵制陷入半癱瘓,軍紀的敗壞讓人民對這個當初討好的政策充滿疑慮,有如先前閒置的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人民詬病不斷,國民黨黨政體系卻無人敢於檢討或決斷存廢。
馬政府總是連環套製造了一大堆問題,最根源的全募兵制構想昂貴而乏人問津,不求檢討調整,於是在全募兵的錯誤前提下,徵兵不再是加以軍事訓練、儲備國防所需,而是轉型前最低程度的舊制維繫,未來不需要這些役男來保家衛國,於是所有徵兵都是「冗員」,所以掌管全國役男龐大人力的役政署,就順理成章朝著「全國最大人力仲介」轉型。
以國家安全為前提
四月份蕭美琴提出中研院民調,壓倒性的過半民眾支持恢復徵兵制,當時兵役制度就被討論過一輪。的確徵兵、募兵各有優缺,在募兵制擱淺之際,全民對國家安全充滿疑慮,表達出保衛自我家園的意願與決心下,未嘗不是全面檢討軍隊制度的時機。
馬英九的廢除徵兵制除了討好選民,更多是對中國釋出善意。環顧當今國際,實施徵兵制的國家,如南韓、以色列之有立即威脅性的強鄰,但也有瑞士、挪威、新加坡等無明顯外患的國家。台灣處於東海、台海、南海環帶,近年來都是瀕臨衝突的熱區,加上中國軍事預算大幅增加,雖未必對台灣有針對性,但揮之不去的威脅陰影下,廢除徵兵實在奢言。
馬英九的單一化思維限定二擇一的答案,其實並存可能是較務實的方案。現代軍事科技的演進,專業的職業軍人勢不可免,徵兵當然不可能取代專業軍人,於是徵兵的目的在於基本軍事技能的訓練,儲備國家緊急情況下的作戰實力。
參考以色列的作法,青年男女都必須服役,以色列的軍隊採用極度扁平化的組織,配置的高級軍官為數不多,大幅度將決策權力授予士兵,也因此培養出年輕人在前線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的兵役制度也為以色列的創業文化打下基礎。
人力剝削的劣根
馬政權的治軍思維,未曾把國家安全當成要務。雖然兵役制度的問題超過役政署層次,但不思如何訓練徵來的役男,而是當作「人力」處分問題,奴工般的派用於各種雜務,完全脫離國家安全。就役政署規劃推動「產業替代役」,著眼於有效運用替代役人力資源,工商團體也出來贊聲,稱有助於社會新鮮人早日與實務接軌。
役政署的不務正業,轉身成了壟斷人力資源的仲介機構,更糟的是明訂的薪資條件,對人力市場造成干擾。企業實付二萬八,政府「抽佣」之後,役男實收一萬九千五,莫名其妙的政府卡到勞工與企業之間,擔任起訂價、仲介和抽佣的角色。役政署如果為了充實國家財庫,不如讓役男支付「替代捐」免除服役,讓他們去自由市場尋求就業,不勞役政署尬這一腳。
這種作法的基本精神,與馬政權22K「殖民」政策之後的公部門如出一轍。政府機關、國營事業充滿了被剝削的派遣工,國營事業的退休主管自己開設人力派遣公司,國營事業把既有雇工「過戶」給人力公司成為奴工,再由人力公司包攬國營事業的派遣業務,原有薪資過手人力公司抽佣剝皮,極盡剝削。這些派遣工在機關間到處流浪,年資永遠歸零,雇主有加薪也都進了派遣公司的口袋。
常識上,政府有義務維持人力薪資的最低價格。近年檯面上的基本工資調整,一直卡在工商大老的喊話當中,偶然漲個「一顆滷蛋」應景。可惡的是政府實質的反其道而行,全面拉低薪資水準,由22K與派遣人力構成拉低薪資的政策工具,現在再祭出「產業替代役」的19.5K,馬政府真的蹧蹋年輕世代。
預期「產業替代役」會吸引不少役男申請,年輕人求早日投入工作實務的動機,將讓人力市場干擾成真。如當初天降甘霖般的22K,最後社會發現是毒藥時,台灣已陷入長期的夢靨,檢討兵役制度的同時,這個副題也該一併檢討,務求拔除這種剝削的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