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符合正義和社會秩序原則的制度,絕不應該讓某一群人總是得利,通盤的行政方針絕對要將體制裡的相對弱勢者考量進去。
作者 / 林瓊媛
每一個國家的定位都需要從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多方的來看。而一個國家的現況,就是在每一個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投射(projection),由一連串的投射就會構成一個國家發展的脈絡。
就像基因和血緣一樣,一個國家的現況和其歷史和地理無法分割,台灣無論是政治或是社會現況,當無法跟台灣的歷史和地理位置切割。
當我們講到娛樂產業或文化的,會用「華人星光大道」、「華語界年度盛事」或「內地」等字眼,當我們在越南的台商怕被誤會成中國人時,我們的政府要印「I am Taiwanese」的貼紙。很多人在國外看到台灣的國旗會很感動,但是在台灣看到集會遊行時有人拿國旗覺得很噁心。全世界找不到另一個國家需要在護照的國名下加上一個註解(上面寫Republic of China, 下面註解Taiwan) 。以前「反攻大陸」只能說不能做,現在「台灣獨立」只能做不能說?
我們當中很多人從小就聽「26」這個名詞長大,我們當中很多人長大了,出了國遇到中國人才發現「你憑什麼覺得我是你的同胞?」,為什麼填寫的文件時要我們填「籍貫」?
很顯然的,我們生活在許許多多有關定位的矛盾裡面。我認為這些矛盾需要被了解,需要被思考,需要被討論,更需要集體的且有意識的被認同。
人民的意見和政府的行政規定之間,需要有一個適當的「翻譯」機制,個人對一件事務的意見像是在回答是非題或選擇題,而這些意見經過整合和行政程序後,必須要能夠成為條例式的法規或命令,才能夠被「執行」。一個社會一定有些議題是法規帶領民意,有些時候是民意帶領法規,每一個議題一定有利有弊,而一個符合正義和社會秩序原則的制度,絕不應該讓某一群人總是得利,通盤的行政方針絕對要將體制裡的相對弱勢者考量進去。
之前有人曾說過有了7-11之後,雜貨店就應該被淘汰,但是一個雜貨店可能可以養活一家人,而每樣東西都比雜貨店貴的7-11,統一賺了錢有分給我們嗎?一個受薪階級,個人一年的所得稅免稅額才十萬,財團雖不是萬惡,但是人民絕對不能容忍得了便宜還賣乖,一臉政府欠財團似的霸氣。
我不認為這個世界有什麼是「大是大非」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一定有前因後果,所信仰的是每一個機制都應該接受挑戰,也都不應把經過檢驗後的政策調整當做「讓步」,並告訴人民政府對某特定議題已經作出很大的「讓步」。又,一個嚷嚷著自己對街頭上或教會裡的運動者已經作出「讓步」,而對方應該「適可而止」的執政者不會是個仁者。
我們當中很多人可能在街頭上才遇得到知音,我們當中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事情和他們的生活沒有關係,我們當中很多人可能對未來感到非常徬徨。我們都有權利選擇關心或不關心,我們都有權利選擇去了解或不去了解。
但我們不能不深刻的明白,今天你有選擇權利,明天你可能失去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