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統計全台非弱勢獨居老人約有70萬人,過沒數日後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舉辦2025台灣超高齡元年NPO高峰會,不少立委捧人場參與,媒體報導會中重要呼籲是反老歧視,且說人口高齡不可怕,怕的是社會與政策落伍。這場會也把社會隱藏人心,但礙於人倫不願談的厭老、仇老問題公開,但在日本原本是用在職場中「老害」一詞,也在高齡化社會中普遍運用,那與其說這是問題出在年齡,還不如說是人的素質,何以因歲月喪失自律和恥感。
當社福團體高聲呼籲台灣社會要反老歧視時,可能更當自問何以社會厭老、仇老會愈來愈強。這當然和傳統觀念要敬老尊賢文化,在今日社會竟被長者反向操作有關,更多的原因出自於國人對私領域的不尊重,以及老年人的人格素養,不能隨時間累積成為人生智慧有密切相關。首先就以家族來講,好打探下一代個人婚姻、收入,又偏愛以此為話題去搬弄嘴皮,就是網路世代最嫌惡的老害惡行,在職場上也和雙面刀鬼一樣並列,最後也造成職場高齡同事負面印象,甚至造成高齡就業上自我困境,這些基本自律不去三省自身,卻要推動反老歧視,那只為徒增世代對立更嚴重。
說穿了社會中會有厭老、恨老心態,這些如同公路上俗稱的「三寶」,很大因素是人的品質和素養,被自我為中心取代,把年長當成可以要求特別待遇和通融的權利,不知人人平等和時間公平。在不然就把一項原本是互助良善的政策(例如博愛座),扭曲成獨享下的特權,又對他人進行觸法的惡意言詞攻擊。對青少年進行的新興事物,一但不服自己標準,便嘴巴尖酸刻薄,但是一個轉身自己貪小便宜性格發揮到極端,還把粗俗、大嗓門當成熱情。
日本社會有無因老害普遍而掀起反老歧視,此點個人不知,但當有禮的大和民族都受夠了,此種高齡社會成為新興社會亂源,那以台灣的民情來觀察,力推的反老歧視,很快便被法定老人踐踏到殘破不堪,往後無人在提此議。學習把自己在社會行走,居家空間和與人溝通上,當一位有基本公民素養的人去自重,那社會自然會降低厭老、仇老共識,長者在工作上也學會做事不作秀,盡到自己本份,少興風作浪油滑奸巧逢迎拍馬,其他的人心自有把尺在丈量,若能如此也根本不用搞啥反老歧視。
作者 : 張勳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