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罷免立委失利,需多人歸因於選前暫定不普發現金,選後惹起一陣從地方到中央的退稅風波,不禁一問此毫無節制、淪為發紅包性質的退稅是否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確實,2024 年度台灣全國稅收實徵淨額達新高 3.76 兆元,超出預算數高達約 5,283 億元,超徵率達 16.3%,為歷年最大數字 。此外,租稅負擔率亦升至 14.8%,刷新近 26 年紀錄。面對如此鉅額盈餘,民間呼籲退稅以「還稅於民」、刺激內需;甚至從財政問題轉成朝野對立,易被導引成財政穩健與民間期待間之抉擇。

首先,需要釐清一個觀念,即退稅是基於法定稅制調整後,政府對人民的應有還稅,不等同於普發現金。近年因稅收超徵,政府在財政可承擔範圍內選擇部分退還超額稅收,屬於合理舉措。但各地方政府與個別立委高喊「加碼發現金」、「直接全民分紅」,卻未見具體財源規劃,令人憂心是否又將走入選舉式撒錢的老路。
2023年中央財政因超徵而進行的普發6000元,係建立於財政穩健的基礎上,經過跨部會審慎評估、配套法案處理及稅收回饋原則,是一次性、例外性的措施。然而部分縣市如台中市提出「再發一次」或個別立委主張「稅收再分一次」,其實已與稅制公平原則與財政可持續性背道而馳。的確,從財政來看,稅收與補助是政府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常用的政策工具,然如無專法監督則淪為部分掌權者的「大撒幣」現象。當前立法院改革法案陷入高度對立,藍白聯手強推法案,綠營雖持續以程序抗爭捍衛立法品質,卻也讓國會陷入長期空轉。這種對峙下,中央重要預算與財稅政策極可能遭延誤,退稅政策、產業補貼、長照預算等都受到波及,反而造成部分弱勢權益被犧牲。此外,財政預算案若遭政治角力所牽制,也可能導致預算審查延宕,影響政府年度計畫執行與社會福利推動,長期下來將削弱人民對公共財政制度的信任,進一步讓民粹主義借財政議題煽動情緒,進入惡性循環。
國家治理須立基於制度與紀律。退稅與補助應建立在稅制透明、支出合理與審計制度嚴謹之下,才能真正實現財政正義。近年來政府推動稅制改革與財政健全化,從房地合一稅、囤房稅到企業逃漏稅打擊,都在逐步建構公平課稅環境。普發現金並非萬靈丹。若資源有限,理應優先用於補助低收入戶、育兒家庭或長照人力等高需求領域,才能發揮最有效的社會投資效果。若各縣市一哄而上,只為搏版面、搶民意,反而將公共資源使用導向短效操作,甚至加劇城鄉資源不均與社會分配不公。
在此大罷免結束後的全民激情時,我們更需要理性的公共討論、穩健的財政規劃,與國會真正的制度改革,而非一場場由民粹驅動的現金狂歡。部分地方首長及意見領袖也須負社會責任,於當前國際政經不穩下,急需集中資源應付變局,因私則害公恐不利於國家長期發展。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