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週末晚上,國民黨主席緊急動員,號召黨職人員及政職人員包圍北檢門口,更有激烈衝突,如強推拒馬、叫囂等試圖挑戰司法審判公正性。看似一場抗爭運動,實則無正當性可言,因為它沒有直接民主性僅是政黨鬥爭、利益保衛的私慾而已。
這無疑是民主教育負面教材,本次包圍之目的與親藍罷免領銜人模仿納粹事件正有緊密聯結關係,畢竟此事「瞎操作」不僅無法達到宣傳目的甚至貽笑國際,因此,為捍衛黨權的朱立倫在此藍營受罷免風雨飄搖之際,應為轉移焦點改樹敵於外,借動員來鞏固自身政權。與其說是捍衛自家立委席次,試想,在無大選之際等外部激化下,立委席次大幅下降,終始立院失其主導地位,誠比地方大選選輸更嚴重。在台灣人自主性提高環境下,藍白縱使無嫌隙地結合,仍在攸關台灣前途的總統大選中,應難贏得大選,尚白營是否作為忠誠盟友令人質疑。

面對黨中央弱勢以及近期藍營本身及外圍組織在反罷免及對抗綠營之安排及戰略,皆嚴重悖於事實,無法靈活調度外,頻頻餵牌給對方接,所以由下而上的藍營逼宮將成茶壺內風暴,尤其台北市長蔣萬安頻頻發聲動作,至於更遠的地方諸侯如盧侯兩人,黨中央似乎鞭長莫及,就426上凱道一事,不一定會配合黨中央漸走偏鋒的行為,畢竟透過大型街頭運動成效不一定預期,尤其人民沒有由下而上形成共識,不過是借機訓練組織力,首要鞏權其次方為選舉演練。
所以,這次上凱道無論成功與否皆為不義,其後所生影響恐長遠,首先,是一場動員多多少少都會凝集內部,尤其針對綠營一年來的施政不滿情緒,必有立於絕對反向立場,出於激情為反而反,自然有利藍營關鍵以拒罷免,至於是否團結在朱立倫旗下恐怕效果有限;惡此外,值得玩味的是,台北市長蔣萬安在本次抗爭中有獨領風騷的意涵。其特殊出身與年輕有為形象相較當年陳老、地方角頭橫行的傳統藍營形象,可謂有第二小馬哥風采,如欲挑戰大位,此次動員恰好與朱互別苗頭,劍指黨主席似不在話下。
另一方面,是白營於藍綠大戰中的角色。雖然明面上藍白已有數次合作,卻是因利而聚是否因利而散。藍白又在近日舉辦領袖高峰會,這場雙方算計的平台自然會無好會,當年國親兩黨都有嫌隙,作為曾經反藍大將的黃國昌,深藍必有顧及,是否能推心置腹般合作,令人疑問。
最後,白營是否觀虎相鬥?毫無疑問,藍綠都是白營敵人,其志在地方首長或區域立委大位,能吸取地方資源而有穩定根據地,只要有藍營立委落選,再來補選過程必遭白營撿尾刀,因為白營非罷免首當其衝,反而藍營元氣大傷,宛如「天下大亂,情勢大好」,因此基於藍營利益最大化原則,藍白合無疑與狐謀皮,絕非真心盟友,與其思考如何內鬥,入戲在兩岸議題立於民意對立面,不然召開朝野協商方是解決困境之舉,否則將形成被綠白前後夾殺危局。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