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形成新的安保法制。2021年,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開主張「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這個倡議雖然只是政治口號,並未落實到日本的政策或法律之中,卻加深日本政界對台灣問題的重視,以及日台之間的唇亡齒寒之感。
2024年,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提出「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以美日安保同盟為核心,納入印太地區的自由民主國家,包含韓國、菲律賓、印度、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共同對抗潛在威脅。「亞洲版北約」對台灣安全有利,雖然目前尚無進一步動作,但值得觀察在川普2.0時代的發展。

實際上,日本近年積極以武力強化對西南島嶼的防衛,以及派出軍艦航行台灣海峽。最新的動態是,日本陸上自衛隊今(2025)年3月在九州大分縣成立第8地對艦飛彈連隊(岸置反艦飛彈團),編制約300人,未來將部署射程近1000公里的反艦飛彈,其反擊能力可摧毀敵方基地等重要目標。另外,海上自衛隊自2024年起兩度派出驅逐艦通過台海,日本以行動宣示「自由開放的印太」與「台海作為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
雖然,台日雙方的安全合作有現實上的困難。首先,相較於日韓兩國於2016年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台日雙方的軍事情報共享缺乏法律依據。其次,日本現役自衛隊官員與台灣官方接觸受到限制,日本政府原則上不會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發現自身情報蒐集能力不足,耗費多年時間協調,終於在2003年安排一名退役少將級自衛官到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出任「安全保障擔當主任」(相當於大使館武官)。隨著雙方關係升溫,2023年日本防衛省指派現役文官來台。
由此可見,即使台灣與日本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因為雙方有需求,就會隨時間發展出實質關係。自1972年斷交後,日本與台灣以「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與「亞東關係協會」與維繫非政府間的關係,隨著雙邊互動升級,2017年分別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台灣日本關係協會」。
近期台日安全關係的低調升溫,有兩個觀察重點:一是政黨外交與國會外交路線,主要是「台日外交、防衛政策意見交流會」,簡稱「台日執政黨2+2會談」,由台灣的民進黨與日本的自民黨派出黨職幹部與國會議員開會,並涉及區域安全議題,自2021年已召開五次,逐漸形成慣例。二是透過退役自衛官的接觸,今年3月曾任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相當於參謀總長)岩崎茂獲聘為行政院政務顧問,一般認為台灣欲藉此增強與日本的安全合作。
其實,雙方的國防智庫外交路線,也是未來值得期待的互動模式。由我國國防部的國防安全研究院,與日本防衛省的防衛研究所接觸,以學者互訪建立初步信任,逐步升級到合辦會議、定期互動機制、簽署合作協議等選項,互動模式更加彈性多元,日方的接受度也較高。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