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國外46歲老師在社群上的沉痛發言引發熱烈討論,文中所提的七個殘酷事實分別是:父母的缺席比以往更嚴重、疫情期間造成的學習型態異常、缺乏耐性的學生、科技取代了一切、學生被短影音餵養成了在現實世界中不懂得如何應對進退的巨嬰、犯錯了先找藉口而不是自我檢討、身為老師必須負責收拾以上所有的殘局。原文雖然是國外的老師,但文中的七個殘酷事實放諸四海皆準,身為教育現場的基層老師,除了感同身受之外,也有一些話想說。
親愛的教育長官:當您們在會議室裡討論創新教學、數位轉型時,可曾真正走進第一線的教室?那些精心設計的政策,往往在落實時變了調。我們被要求實施多元評量,卻仍被升學率綁架;我們被要求關懷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卻連基本的輔導人力都不足。長官們,與其給我們更多華麗的口號,不如先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給教師合理的教學環境,給學生真正的成長空間。

親愛的家長:我知道您很辛苦。在這個雙薪家庭已成必然、物價飛漲的時代,您們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但您可曾注意過,當我們要求學生寫「我的家庭」作文時,越來越多人寫的是「父母總在加班」?孩子們表面上沉迷於手機,實則是因為螢幕成了他們唯一的陪伴。學校可以教知識,但價值觀的建立、情感的滋養,永遠無法完全外包給教育體系。
親愛的學生:我理解你們的困境。你們出生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數位時代,大腦早已被訓練成習慣即時滿足的運作模式。當TikTok的15秒短片能立即帶來快樂,誰還願意花三小時解一道數學題?但請記住,所有真正值得擁有的能力——批判思考、情緒管理、人際溝通——都需要時間與耐心累積。那些你們覺得「無聊」的傳統教學,其實是在鍛鍊被演算法弱化的心智肌肉。
親愛的社會大眾:當您指責「現在老師都不管學生」時,請看看我們的工作清單:除了備課教學,我們要調解網路霸凌、辨識憂鬱傾向、提醒學生吃飯穿衣,甚至要教導基本社交禮儀。教師早已從「知識傳授者」異化為「社會安全網的補洞人」。而當我們試圖管教學生時,動輒得咎的處境更讓人身心俱疲——太嚴格被投訴造成心理創傷,太寬鬆又被指責薪水小偷。
身為老師,到頭來掛在嘴邊最常說的是:「我很抱歉。」
作者:林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