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府終於正視國安問題,也進行多項措施來捍衛國安,其中有涉及對民眾言論必要之限制如驅逐鼓吹武統的陸配、調查上對岸央視的女高中教師等。然針對紅色滲透絕不可馬虎。想戰後初期,基於同盟國抗戰情誼,美國社會對蘇聯陣營態度並不排斥,卻隨著蘇聯核彈問世超乎預期,使美國懷疑國內是否有大量間諜。因此,在野心政客利用這股「疑蘇」氣氛下,麥卡錫開啟反共、以揪出間諜為志,民間蔓延一種被檢舉的恐慌。後因麥卡錫主義過於激烈,後來逐漸降溫,甚至蒙上被後世唾棄。然事實上,麥卡錫所揭穿的間諜,相較政府檢調較於日後,聯邦政府所破獲的蘇碟案尚不足一半,強如美國也被滲透嚴重,況台灣?

觀史可知,紅色國家已將政治意識型態轉換成宗教,達成政、教、戰合一,因此紅色信徒凝聚力強、善於滲透敵方內部,企圖達到內亂的諸多史證。作為被共軍接二連三擊敗,無奈留在台灣的國民黨,豈不循老祖宗「三不政策」,反而充當起在地協力者,此無疑拋諸抗戰的光榮,而屈服在內戰後的失敗史觀。
將言論自由作成對抗執政黨的武器,除了是藍營及國內極端人士企圖擾亂維護國安政策外,亦有七十多位學者背書,此誠引人擔憂,作為學者竟失風骨反而砲轟國內政府?甚至女教師在央視指摘綠營去中國化,竟使兩岸骨肉分離等奇異言論。就此,筆者分別對二者有不同評論。
第一,是學者們誤解,確實執政黨就「亞亞案」驅逐一事,有涉及言論自由的保障問題,然言論自由不能沒有限制,所謂「防禦性民主」概念從德國戰後興起,為防止下一個納粹再起。我國憲法也有類似規定,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第五項規定「政黨之目的或其行為,危害中華民國之存在或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者為違憲。」如今,善用滲透的紅色政權,透過利誘與意識型態,將統一宿命與中華民族共同血緣綁定,無論心向中共原因如何,明顯地,以民主制民主路線,在我國民主教育尚未深植人心下,有許多人認為政府的預防性措施威脅人權,然對岸對人民高壓統治、剝奪基本權竟視而不見。從疫情殘酷封控政策與年年維穩經費創新高,即一個防民甚於防外的國家,豈能保障人民有安全且免於政府壓迫的空間。台灣當前不過加強效率執行法規,這些法規基於立院所通過,有民意基礎。此外,總統也未宣布戒嚴、開設太上警備總部或開啟緊急動員時期,卻一再抹黑當局欲回戒嚴時代,若在戒嚴時豈有亞亞武統論、教師赴中作樣板戲呢?
第二,是高中教師案例,其作為國文老師,面對民主轉型及政黨輪替後,台灣人對國家認同異議,係內部團結不高之因。來自於共同文化、歷史記憶不同。我國雖然淡化中華文化優位觀點,卻並未消逝僅以現代口吻道出中華文化台灣化的轉變,文化本就不可以民族主義、個人意識加以框架,國家是數百萬、千萬人的故事所堆疊出厚重的歷史大典。這位教師不能因個人情感去扭曲現狀,反而台灣是保護中華文化不留餘力之地。
中國歷十餘年文革,除了將具體文化資產消滅殆盡,精神上的傳統美德也蕩然無存,反道中華文化在日本、韓國及台灣以揉合本地特色、現代化浪潮轉變成具特色的文化體系。該教師似將中華文化限於兩岸而不去遠眺整個東亞的轉變。
許多人對中國有特別情感,除了是二戰後移民台灣的中國後代,或是台灣本地人在文化上認同是中國人,這都無妨,台灣社會應予尊重。然而,在中共統治後的中國還是那個典籍描寫的中華呼?經文革、毛澤東折騰後,以數千萬人命血洗既有文化,如今中國社會絲毫不見傳統中華的底蘊。因此,與其從當代中國追尋中華,反而尋遍日韓台方見原粹。
因此,觀這些學者老師所為,沒有本質錯誤、沒有背離初衷,卻對當代中國不甚瞭解,只要對中懷有敵意必訴諸民主及民族,此誠曲學!扭曲我國憲政,更是扭曲當代中國真相。
作者 / 風林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