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去年2024年中的中國大學生畢業潮前後,網路有關失業率問題一度被「禁評」。因此,今年初北京召開「兩會」來討論此問題,聚焦人口、就業與中國製造2035,實則不離經濟下行,導致白領職位流失,尤其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總數可能迫近台灣總人口,目前新政策是否讓就業市場是否能消化,值得我們年底觀察。
縱使近幾周來,國際熱錢有往大中華市場流去,表現在香港及上海股市回溫,取決於川普搖擺問題與短暫北京推出新政策的消息。以社會微觀角度來看, 繼之前中國網民嘲諷年輕人就業問題,有「女生畢業開直播,餓了點外送。男生畢業跑外送,累了看直播。聰明人直接去當警衛,偷吃外賣又看直播」之嘲諷,竟間接達成上位者期待的經濟內循環。近期更有「孔乙己的長衫」一詞流傳,意指中國大學新鮮人,頂著大學學位光環,不願意從事低階、高勞力的工作,選擇直播或送外賣等自由度較高工作,此民間現象顯然與中央所宣稱的「穩中向好不同」,使得他們不得不面對問題,否則疫情封城末期的白紙革命將一再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目前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急需產業轉型,甚至需要更多海外市場來消耗國內過量產能。目前雖然有幾間中國扶植公司,有驚人的新產品開發,如Deepseek 、人型機器人甚至在文創領域也有亮眼表現,然新產品從開發到量產再到衰落,又再更新技術,也須一段時間,況這些產業所需工作多半為高技術密集,無須大量勞工,即使政府扶植新興產業成功,也不能解決龐大就業人口。或者政府將高科技產業發展紅利,轉為內需市場雨露均沾,然中過歷經疫情封控與國進民退政策,使中小企業哀聲遍野,倒閉許多公司翻而增加失業人口。即使近期中國當局召集各大科技公司龍頭,被雪藏已久的馬雲也成為座上賓,給予殊榮似有意改變政策導向。
然而,在世界局勢趨向戰國時代,由四巨頭主宰,即美俄歐中四方話事。各國間從政治到產業的合作將壁壘分明,中國過去崛起在於用市場換技術,在量產傾銷全世界。如今中國上對下管制力不減猶增,對台施壓大增加地緣風險甚至中美對抗已成定局,無疑影響過去全球經濟布局。因此,中國境內產業勢必難以提供超量大學生符合身分的職位,加上維穩費用隨失業人口而增,將形成惡性循環,社會福利網因財政及貪腐問題必難完善。
是故,假使中國在部分高科技產業迎頭趕上美國,惟中國社會財富向來不患寡患不均,貧富差距幣持續擴大,年輕人無法學以致用,其問題必甚於高齡化。此現象台灣也須注意,雖然台灣近年經濟進步,仍有高學歷青年失業問題,政府必須預作防備,引以為鑑。
作者 / 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