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因為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台灣國會毀憲亂政,從《國會擴權法》到《財政劃分法》、《憲法訴訟法》、《老人福利法》、《選舉罷免法》的修惡,試圖癱瘓縣政運作,這也代表台灣的民主制度受到極大的挑戰:沒有人可以制衡代議士制度。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這是全世界國家運作的基本原則,但在台灣的國會中,取得多數的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絲毫不管這樣的權力分立,要透過《擴權法》以及《憲訴法》來影響司法,更透過《財劃法》來掏空行政權,總總的作為,基本上已經動搖台灣的基礎民主架構。
在這樣的環境下,2025年全台民間,紛紛發起大罷免行動,點名所有中國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甚至如板橋葉元之立委等,第一階段都已經通過。
罷免權被沒收的前夕
日前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合體,成為國會多數,提高了《選舉罷免法》的門檻,往後連署罷免需要身分證影本才能連署,增加了第一階段連署的困難程度,美其名為查核個人身分,實際上讓人民陷入個資被濫用的恐懼之中,連第一階段連署都跨不出去。
在這個罷免權即將被沒收的前夕,行政團隊當然提起了行政救濟,除此之外,民眾也開始展現了人們於台灣社會享有的其中一個權力:罷免權。
立委可以監督行政部門,而人民也可以監督立委的胡作非為,透過罷免權,台灣公民得以彰顯權力分立的價值,在這個背景之下,立法委員陳柏惟、高雄市長韓國瑜,都曾經被罷免過,這是台灣社會第一次善用這個制度。
其實,罷免本身就如選舉,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首先,民眾可以更深入的參與政治:大規模罷免行動為台灣民主注入新能量,他跟選舉不一樣的是,選舉理論上呈現的是好的一面,而罷免則是要盡力說服民眾該代議士的錯誤,人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檢視政治人物。
比如說,代議士在國會的作為會被翻查出來,甚至是爭議法案的內容、程序上的瑕疵,這在選戰之中幾乎不會被討論到。
挑戰立委權責:台灣代議士長期以來缺乏問責性,部分立委在選區經營中表現不佳,但仍能安然連任。罷免行動挑戰了這種「選舉即終點」的政治文化,促使立委重視自身職責。
直接民主與代議制度的平衡:罷免行動是直接民主的展現,彌補了代議制度的缺陷。當民眾對立委失望時,罷免成為重要的修正工具,促使代議制度更符合民意。
民進黨的角色與責任
民進黨自2018年公投「大爆炸」後,對於直接民主的操作顯得保守,避免與公投等激烈政治工具掛鉤。然而,此次大罷免行動已經無法讓民進黨置身事外。
若民進黨選擇以「不沾鍋」姿態面對罷免風潮,將可能錯失強化與選民連結的契機,甚至在未來遭遇更大政治反彈。因此,民進黨應該以正面姿態參與這場政治行動,展現對民主價值的堅定支持。
民進黨已經無法置身事外了,一起加入大罷免吧!不要再盤算自身2026年、2028年的選舉了,在文攻武功都擋不住國會亂象的情況下,一起在浪潮之中,跟著民眾一起走向大罷免!
作者:J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