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有「美國拜登現政府,反對任何一方當事者,片面變更台海現狀」,同時在11月初美國大選結果確定前,國際局勢仍尚未明朗;台灣內部,一方面,藍白2黨佔據新1屆立院過半席次後,基於對過去8年「連立院多數也不可得」的挫折轉報復心態、加上中國當局的明暗授意,而對民進黨政府,採取政治意義的焦土作戰,即使到第2會期也無意罷休,甚至已4度杯葛總預算案,另一方面,在非藍白的一側,台灣本土基層選民,在經歷過蔡前總統的華左8年後,固然必須對「賴總統初上任,必須應對內外諸多不利因素」、以及「暫時還難以改變『中華民國台灣』國本定位論述」等等的困境有所體諒,但仍希望賴總統,能夠適當回應本土選民的期待,以上各個因素的交織下,可以想見,賴總統上任後的首次中華民國國慶文告,須以求內外穩定為首要。
而10月5日的國慶晚會、與其後雙十國慶的正式致詞,也確實順應此一基調,不只主張朝野和解、追求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更在對外方面,向中國釋出一定善意,若中國能夠成為負責任、遵守國際規範的國家,台灣甚至願意在氣候變遷、國際傳染病防治等議題與中國合作。
先不論賴總統的此般談話,在國際上,是如何獲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普遍好評,認為賴總統不卑不亢、表明堅定維護台海現狀的意志,綜觀台灣內部各方,對賴總統談話的反應,可以歸納如下:
—原本被認為最有立場,非難賴總統此番談話向華派示好、讓步太多的台灣本土派,在「賴總統過去有堅定的台灣獨立建國立場為保證」的前提下,雖然仍或有「維持『中華民國台灣』的論述基調,會不會有將台灣重新拖入兩中之爭的風險」的擔憂出現,但多數都還是願意相忍為台、並繼續觀察賴政府的表現。
—但,過去8年,在蔡前總統「沒有人需要為其認同道歉」基調下,儼然獲得政治金身護體,進而重新發明台灣反對運動等等的當代歷史,並且訴求和稀泥式的台華和解、讓中華民國在台灣永續生存,與其說他們與其支持民進黨,支持蔡前總統的程度可能更高一些,習慣以台派自我標榜,但也容認、甚或積極支持所謂華獨的另一群,反應則大不相同。
他們之中,有一些人,出於「為什麼同樣是講『中華民國台灣』,台灣本土派會斥責蔡英文前總統,而對賴清德總統的批評卻比較少」的問題意識,在賴總統的談話後,對獨派有些微詞。
但,他們卻絲毫沒有想到蔡前總統與賴總統,過去對台灣本位立場的堅持程度有所不同,相較於蔡前總統包容華國體制,在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議題上,甚至講過「中華台北沒有自我矮化的問題」,賴總統則是堅定且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些過往的記錄,造成台灣人會對蔡賴前後2位中華民國總統,特別是他們調性相近的發言,做出不同的判斷與評價,用一句通俗的說法,也就是「陰德值」存在差異。
另外,也有自稱台派的華派,在讚揚賴總統此般談話,特別是訴求「爭取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的部分時,或加蔥,或甚至軟土深掘,在一邊呼訴台華和解之必要時,竟出現「若台灣人早早獨立建國,台灣國家會不會也會如同中華民國在台灣般,難逃『施加國家暴力於他者』的宿命」、以及「不願意與中華民國和解的台灣人,將會是恐攻份子的預備隊」之類,與台灣人性格、及台獨運動史實嚴重相悖的臆想,在令人驚嘆於其思考迴路之曲折離奇時,卻也讓人不禁猜想,此等發想背後,是不是存在潛意識等等的因素。
—在野陣營方面,扣掉那些身穿「正義」T恤,將他們口中所尊崇的國慶場合,當作是另類登聞鼓,意圖藉此向全台灣人,訴說他們眼中「柯大主席遭民進黨政府羅織收押」等冤情,並藉「兼任籌委會主委的立法院長韓國瑜,授意在觀禮台上為柯文哲保留空位」一案,再度向藍軍示好的白營立委們,反應最糟糕的,當屬藍軍之中的馬系。
馬前總統的反應,極盡「順中國當局宣傳基調起舞」之能事,以「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中初次面世的『祖國論』,本質上是『新•兩國論』,有讓台灣民眾陷入戰爭的風險」等說詞為由,拒絕參加國慶大典,難道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統屬不是事實?如果雙方不是互不統屬,那馬先生2008~2016年期間,所從事的又是什麼工作?為了未來可能的馬習再會,一定要卑躬屈膝到「連自己做過什麼工作都能忘記」的地步嗎?
另外,馬辦的蕭姓執行長,則蹈襲白營「柯文哲會被收押,都是民進黨政治追殺害的」的模式,將基隆市長謝國樑遭罷免的事案,也歸咎到賴總統與民進黨,並就賴總統雙十國慶演說中,訴求朝野和解團結的部分借題發揮,講出「如果賴總統真的有心而於朝野和解,應該號召民進黨支持者,在罷樑案投下反對票」之類的怪話,令人感到強烈的不知所云,一來,罷樑並非民進黨主導,而是基隆市民的自發行為,二來,朝野和解不能成為犧牲「基隆市民用罷免票,換掉不適任市長」權力,為不適任市長護短的藉口。
綜上,恕筆者直言,有些人至今依然沒有體察到賴總統的苦心,反而基於自以為的利益盤算、又或各自的心之所向,而在賴總統談話的不同點上,產生各種奇妙的反應。但,另一方面,這些反應,卻也為「從選舉得票的實證角度來看,益加確認最大公約數路線之不可行,但仍因內外條件限制,而不得不相忍為台」的台灣本土選民,對此番路線的深層不滿、以及未來可能的各種政治行動選項(例如,支持賴總統與民進黨政府,採取強力手段,處理台灣內部的中國第五縱隊問題),提供更多的正當性。這毋寧是竊喜於賴政府維持和解路線、甚或以之作為軟土深掘式索求口實的人們,所始料未及的發展。
作者:江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