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平面媒體報導,我國海軍現役兩艘荷蘭製的劍龍級潛艦,因服役年限已達三十餘年,實際上已有性能提升之需求。拜美國政府之賜,以及海軍、國防部、府方高層的努力,軍方已投入超過74億新台幣,特針對兩艘潛艦進行性能提升,預計將針對潛艦電戰系統、系統整合技術、戰鬥系統等,首艘已在今年完成性能提升,第二艘預計於明年展開,第三套的預備系統則預計在2026完成,最後將在2027完成所有的系統驗收。
劍龍級潛艦本身能攜帶德製的「SUT重型線導魚雷」,後經美方同意,我方向美國採購數十枚「MK-48重型魚雷、UGM-84潛射版魚叉反艦飛彈」,雖然該級潛艦的設計是源自於40年前,但在我國細心養護、升級後,未來潛龍級潛艦仍舊擔任我國海軍反潛作戰的要角。
從海軍的角度來說,長年因中共因素,確實導致我國海軍不易籌獲新型潛艦,後因美中關係生變,加上我方政府持續針對潛艦國造政策努力,首艘自製的海鯤號潛艦目前正在測試中,未來將一併針對後續七艘海鯤級潛艦進行建造,使得海軍未來將擁有10艘傳統動力潛艦。
其實,潛艦於海軍的定位中屬於「攻守一體」的裝備,平時透過水下航行巡弋台灣附近海域,包括扼守南台灣的巴士海峽、具備反制作戰的東部海域;若有突發事件,或是兩岸情勢緊張,潛艦依序進入水下戰術位置待命,針對敵方可能行經的海域進行水下伏擊,或是針對敵軍兩棲登陸船團靠近台灣時,潛艦透過發射水下魚雷給予對手沉重打擊,共同維護海上生命安全。
另外,台灣因四面環海,平時高度仰賴海上運輸線,包括糧食、天然氣、石油等,為防範解放軍給予我國海上、水下封鎖,潛艦是唯一有能力擔負台灣海上生命線的裝備,配合海空軍兵力的協助,台灣將有能力執行水面/水下反封鎖戰術,維護陸地上的民生需求。
從執行中的劍龍級潛艦升級案,到後續的潛艦自製政策,均可看出潛艦對於台灣安全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海軍一開始曾經向荷蘭預計採購4-6艘劍龍級潛艦,無奈當時北京當局極力阻擾、干預,荷蘭最終只向台灣售出兩艘潛艦,所有的潛艦製造將由荷方負責,過程中荷方也未將相關技術輸出我國;因此當海軍現役的兩艘潛艦具有升級機會,軍方不但把握機會,更持續努力推動潛艦自製案,過程中雖備受質疑,但具體成果陸續呈現在國人面前時,社會大眾更應給予鼓勵,以提振海軍官兵的士氣。
作者:宋磊
Related

潛艦是現代海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動力上潛艦又區分傳統動力與核動力兩種,一般而言,核武大國幾乎操作核動力潛艦為優先,印太地區具有核潛艦、傳統動力潛艦最多的國家乃是中國解放軍,隨著共軍水下實力快速增長,在第一島鏈內的國家,包括日本、南韓、越南甚至位置較為偏遠的澳洲也正全力擴充水下兵力,台灣也須逐步重視水下兵力的建成,擴充目前的256潛艦戰隊。 回首我國海軍潛艦兵力的建軍史,會發現不但是篳路藍縷,過程中更是充滿障礙,最早在兩蔣時代,當時美國為顧及蔣氏政權可能會發動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成為最為嚴格限制我國擁有潛艦的國家。1980年代開始,當時海軍兩艘「茄比級」潛艦的戰力堪憂,因此海軍開始在國際社會中找尋可能的賣家,原先中意的德製潛艦,無奈當時北京持續打壓,最終德國政府熬不過北京的施壓進而作罷,後來海軍轉而向荷蘭政府洽詢,經過一番交涉後,荷蘭船廠當時因經濟困難願意出售潛艦給予我國,原先決議先採購2艘,後續的4艘視使用狀況而定,正當荷方與我國熱絡交涉時,北京當局立刻施壓荷蘭政府,要求不得出售潛艦給與我國,最後荷蘭僅售出2艘優異的劍龍級潛艦。 在李登輝政府時期,當時海軍仍感水下兵力的不足,因此持續向歐洲國家探詢願意出售潛艦給予台灣的國家,無奈當時仍是受到北京當局的施壓,最終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西班牙仍不願意出售潛艦給予我國,後來軍方及政府持續向美方爭取出售潛艦的機會,最終2001年美方同意出售,2004年三項軍購案中包括8艘潛艦的採購,但因為當時朝野在立院僵持不下,先後遭到當時在在野力量的封殺高達69次,使得我國再度錯過採購潛艦的機會。 到了馬政府時代,當時的美國總統為歐巴馬,對於出售潛艦給台灣保持模糊甚至擱置此案,2014-2015時任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強烈表達「台灣無法長期等待」,海軍將正式啟動潛艦國造案,2016年就任的蔡英文總統,在潛艦國造政策上的態度相當明確,加上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對於海軍獲得紅區裝備開啟綠燈,最終2023年9月28日首艘潛艦國造海鯤號(SS-711)正式亮相(相關測試作業仍在進行),成為海軍建軍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朝野於立院的政治攻防雖為民主常態,但委員若能將國防安全、國家安全置於首位,海軍潛艦的建軍將更有機會獲得良性發展! 作者:宋磊
In "2024"

我國海軍的現役主力艦中,「成功級巡防艦」為數量最多(10艘)、戰力相較於其他艦種平均的主力艦,經服役多年,加上中共解放軍海軍持續的騷擾,海軍已決定未來將針對成功級巡防艦進行性能提升,除了要更新戰鬥系統外,對於老舊的「標準一型防空飛彈」,也預計全數汰除更換戰力強大的「標準二型」,持續捍衛我國海疆。 標準二型防空飛彈,是美軍現役的主力防空彈種,也是美國盟友常使用的裝備,其最大的有效射程約167公里,也是目前海軍四艘紀德艦的標準配備,未來10艘成功艦也預計換裝該型彈種,理論上目前一艘成功艦能攜帶40枚防空飛彈(10艘400枚),為海軍紀德艦中第二種具備區域防空作戰的主力艦。 現役的成功艦仍配備MK.13單臂發射架,最高每分鐘發射6枚飛彈,面對現代海戰中的飽和攻擊恐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因此未來是否換裝國造的華陽飛彈發射器,或是引進美軍的垂直發射系統,海軍目前仍未給出相關答案,但基於強化海上防空作戰之由,成功艦未來在進行性能提升時,恐須將現有的單臂飛彈發射器汰除,換上功能強大的飛彈發射器,才能有效應付海上防空作戰。 雖然成功艦的最大排水量僅約4100噸,確實無法與中共海軍新一代的水面艦排水量相比,但我國海軍本為「防守型海軍」,平時主要的任務為台海偵巡,戰時配合三軍進行聯合作戰,對於遠洋海軍的建構其需求較為低,因此以其艦種的排水量、反艦飛彈、魚雷、雷達與聲納系統等,已能勝任所賦予的作戰任務。 然而,正因中共解放軍持續對我威脅,海軍主力艦的服役年齡相對高,性能提升已是勢在必行的政策,為此海軍先針對6艘康定級巡防艦進行性能提升,在不影響海軍戰備任務的情況下,待康定艦完成提升後,才針對成功艦進行升級作業,未來我國康定艦、成功艦性能提升後,配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服役,加上國造海鯤級潛艦,海軍的實將力加大為增長。 海疆的防衛遠比空防複雜,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海域寬闊,加以中共對於台灣執行灰色地帶的干擾已成常態,未來海軍的任務量將不會輸給空軍;台灣的地緣位置相對敏感,提升與擴充海軍實力已是既定政策,只盼國人能持續支持後續的國防政策與建軍作為,增加台灣整體的防衛力量。 作者:宋磊
In "2024"

潛艦國造終於露出一線曙光,對於台灣而言,如能擁有一支強大的水下部隊將有助於海軍反潛作戰、反登陸作戰之執行。 美國國務院正式在7日公告我國潛艦國造之行銷核准證(marketing license),消息一出令人為之振奮,這代表台灣長期以來爭取的潛艦國造案露出一線曙光,不可諱言潛艦向來是海軍最為薄弱的一環,加上海軍現役潛艦服役年齡已達汰換標準,採購/國造新一代的潛艦已是刻不容緩,美方在此時給予我國一張入場卷,未來海軍如能順利建造潛艦,2025年將有第一艘國造潛艦服役。 潛艦,向來是一款高精密的武器裝備,無論是平實的海上封鎖,或是戰時的反登陸作戰,從過去的實戰經驗表示,受侵略國如擁有潛艦將能突破敵軍封鎖,為國家生存爭取一絲生機。誠然海軍過去30多年以來對於建構水下戰力相當努力,但礙於兩岸情勢加上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海軍始終無法擁有一隻完整的水下部隊,為增加反潛作戰實力,近20多年來在建軍備戰上,幾乎所有的水面艦裝備皆以反潛優先,不難看出為彌補水下戰力之不足,海軍先以水面/空中反潛作戰為主。 然而,不可否認的潛艦國造所費不貲,依據國防部目前的規劃,建造8艘國造潛艦的花費預計超過4000億新台幣,如以國防投資的角度來說的確相當高昂,以單純的成本效益來論確實給國軍相當大的建軍成本壓力,這些都是潛艦國造的代價。但對於國家安全來說,平時台灣有將近9成以上的海上運輸皆是從南海一路延伸到台灣海峽周遭;戰時大陸早有能力透過海軍各種力量所台灣的海上兵力,為確保海上補給線的安全,以潛艦最為航道的守護者實屬必要。 讀者也許會問,台灣早有國造戰機的紀錄,為何國造潛艦遲遲沒有一個具體成果?主要原因在於建造潛艦的裝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紅區裝備、黃區裝備、綠區裝備。對我國來說後面兩項裝備的製造相對來說較為容易,最困難的部分在紅區裝備的設計、製造,該階段也包括潛艦最重要的設備如聲納、推進系統、潛望鏡等敏感系統,此次美方願意在銷核准證給予我國方便,代表台灣未來在潛艦國造案上可以更為容易取得先進裝備與技術,當然本文不否認仍有其整合上的難度,但對於自行摸索的國軍而言,未來國造潛艦的政策上能獲得更多外援。 海軍能獲得一支下部隊固然重要,但本文也極力建議海軍應擴充/增強水下救援能力,對台灣而言假如潛艦發生意外,以海軍現有的能力無法應付,必須仰賴外國支援才有機會達成水下救援任務。因此,未來擁有一支水下部隊當然助長我方實力,其餘的水下支援艦種也需一併到位,才能建構一隻完整的潛艦部隊,利於偵巡、作戰與救援。 作者 / 宋磊
In "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