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感同身受是有效的宣傳手法
作者 / 費文侯
描述英國數學家圖靈生平的電影《模仿遊戲》大受好評,編劇葛拉罕.摩爾(Graham Moore)奪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一席領獎感言感人肺腑。摩爾自承16歲時,覺得和別人不同想要自殺,他勉勵大家「保持古怪,保持不同(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並在成功時,把這態度傳遞給下一個人。
這真是個完美的勵志故事,一位與眾不同的年輕劇作家,寫了個與眾不同數學天才的劇本,得到奧斯卡獎,這本身就很有潛力夠格拍成新電影。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買帳,美國記者克里斯蒂安‧卡里爾(Christian Caryl)便不滿電影的改編,寫文《A Poor Imitation of Alan Turing》痛加批判,這文的中文節譯版正是流傳很廣的「克里斯蒂安.卡里爾:《模仿遊戲》是對艾倫.圖靈的拙劣模仿」。
書讀很多,但編劇訪問大概一眼也不屑看的卡里爾,一一列舉電影情節與史實的差異來證明他書讀得夠多。他認為電影中的圖靈性格與史實差異甚大,真實的圖靈活潑有活力,電影卻改成虛弱又愛發牢騷;電影中一個男男親吻的鏡頭都沒有,之所以塑造出這樣一位有禮(decorously,電影中的圖靈……有禮?)卻不見軀體,符合恐同者迷思的同志形象,是出於電影產業對同志暗藏的惡意。
卡里爾對改編的批評是否有道理,亦或只是老文青看不懂電影在胡言亂語?我想這沒有對錯可言,畢竟摩爾告訴我們「保持古怪,保持不同」,再怪也別見外。然而誰都無法否認《模仿遊戲》宣傳很成功,能見度很高,難道只靠當紅演員班乃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演出科學怪同志,就能吸引如此多的注目?
摩爾事後表示他本人不是同志。比起同志人權,整部《模仿遊戲》更重視表達「古怪與不同」,這個淡化同志情節,強調人與人間多元差異的安排,讓卡里爾之流痛罵,不過在吸引大眾目光上似乎效果甚佳,也許摩爾從來不打算細述同志的悲情,但不管他對同志議題真正的看法為何,劇本的觀點對推廣同志人權都大有助益。
每個人多少都覺得自己有些別人無法理解的東西,摩爾改編的劇本訴諸這點,引發觀眾的移情作用,透過另類戰爭英雄,天才圖靈變成罪犯的遭遇來打動人心,共鳴大家心中那條古怪,卻獨一無二的心弦,這比起單純大聲疾呼同志悲情,反而更能讓一般人感同身受,包容同志。劇本強調的古怪與不同,卻讓觀眾更容易體會與看懂。
把小眾或弱勢的議題,介紹給大眾或主流,尋求更廣泛的支持,是相當實用的溝通技巧。《模仿遊戲》示範了部分失真卻更加有效的宣傳手法,雖然不意外引發像是卡里爾這種跟圖靈很熟的知識份子批判,卻成功引發熱潮,把圖靈介紹給跟他很不熟的廣大群眾。
摩爾的手法值得台灣的公民運動學習,只是運動人士也常常要面對那些台灣卡里爾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