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晶圓不僅作為電子設備的大腦,其技術應用範圍更是涉及當前科技產品,尤其臺灣的半導體大廠作為全球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製造的關鍵,台積電成為張忠謀先生所言之「兵家必爭之地」。半導體與臺灣的緣分固然可以從70年代的產、官、學、研各界在豆漿店機緣下的高瞻遠矚,背後還是得從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美國將半導體產業逐漸移轉至東亞盟友有關。
倘若以更為宏觀的角度來探討,美國乃作為現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先驅大國,當半導體產業逐步邁入商業化後,為了設法降低生產成本建立全球分工,東亞的盟友成為首選,諸如:日本、韓國、臺灣等成為美國將半導體產業優先轉移之地區,日本、韓國、臺灣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皆重視技術研發、人才培育及政策扶植,打造出東亞半導體生產製造的盛況。
臺灣的半導體發展得利於台積電的發展,具有著半導體產業競爭之國際優勢,是台灣重要的優勢來源。其中,尤以台積電最為耀眼。根據臺灣半導體協會(TSIA)的評估:2024年臺灣的半導體業產值將突破5兆新台幣。事實上,國內半導體產業已將視角瞄準下一世代的利基:5G通信邁入6G標準,更是美國、歐盟、日本及中國等其他國家希冀合縱連橫重點佈局的領域,都需建基於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之上。
由於半導體產業在臺灣業已蓬勃發展,使得包括資金、人力、政府資源和企業家精神等在內的資源和要素,越來越朝著半導體產業集中。半導體強大的擠出效應恐怕會影響非半導體產業部門的永續發展。試想:一旦我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優勢不再,勢必會演變為比擬荷蘭病的嚴重經濟災難:一方面,台灣能從半導體的出口中獲得的收入必然銳減:另一方面,由於非半導體產業部門長期投入不足,而致競爭力下降也導致出口大幅下降。
荷蘭依賴能源出口與我國仰賴半導體的雙方雖有產業上的差異,但確有相似的歷史發展脈絡,荷蘭與臺灣均為淺碟型態的開放經濟體,荷蘭依賴能源出口產業,與臺灣仰賴電子資通訊產業出口,我國電子資通訊產業貿易持續出超,能否類比荷蘭病需要更多的學術研究的驗證。至於實際政策設計上,筆者認為政府須設法壯大傳統產業根基以求提升其國際競爭力至為關鍵。
臺灣的產、官、學、研各界對傳統產業升級的已有初步共識,希冀半導體產業的強勢發展的引擎,作為能帶動其他關聯性產業。尤甚,些共識泰半聚焦於「數位轉型」、「高值化生產」、「多元生產佈局」等政策方案,建立國際市場對外經貿公平競爭的立足點。作者者根據歷次傳統產業廠商的公聽會及座談會討論中,實際歸納出政策倡議有三:
l 首先,傳產希冀厚植實力的關鍵是要吸引人才培育,提供高薪優質的就業條件的同時,更能作為其他部門發展的後盾。
l 再者,鼓勵傳產上廠商主動轉向崛起中的新興市場,朝多元海外布局有助提升傳產廠商的供應鏈韌性及價值鏈高端。
l 最後,國際經貿組織及區域經貿聯盟不斷成形,無論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抑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協助廠商加入亞太區域經貿組織可大幅提昇傳統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