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總統大選是三強對決,代表民進黨的賴清德,國民黨的侯友宜,和新創立台灣民眾黨的柯文哲都有勝選機會。之前選舉中,只有2000年的大選類似。比較兩次相距24年的選舉,能一窺台灣政治變遷的軌跡。
2000年大選最終由民進黨的陳水扁勝選,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第二名則是脫離國民黨獨立參選的宋楚瑜,敗選後挾帶龐大的政治能量組建親民黨,實質影響力不容小覷。
事後看來,代表國民黨落敗的連戰不但第三名,而且票數落差巨大,應該是選前一段時間就失去競爭力,實際不算三強鼎立。但當年的資訊流通與透明度不如現在,加上國民黨長期執政養成的政治習性,選前恐怕沒有太多選民認真覺得民進黨會贏,國民黨會慘敗,這樣解讀才是三強的意義。
對照相距24年的兩次大選,國民黨的連戰與侯友宜都相對弱勢,雖然當年的連戰是衛冕者,現在的侯友宜是挑戰者,但兩人都面臨強烈的分票壓力,連戰最後慘敗給同陣營分票的宋楚瑜,侯友宜也一直和柯文哲糾纏不休。
從某些角度,柯文哲能看作當代的宋楚瑜,他們都擔任過多年掌握豐厚資源的地方首長,有機會培育自己的班底,取得跨地域的合作機會,擁有不低的媒體聲量,最終也決定自己競選總統。
但柯文哲的勝算,比宋楚瑜更低。2000年的勝利者陳水扁得票率 39.30%,當時已經是民進黨前所未見的極限,國民黨分裂的宋楚瑜
36.84%,連戰 23.10%,基本盤遠大於民進黨。即使是分裂的國民黨,都有機會擊敗民進黨。
台灣政治經過24年的變遷,形成藍綠兩大陣營,柯文哲的票源哪裡來?所謂柯粉和大部份沒那麼極端的支持者,應該原本是一部分藍,一部分綠,還有一部分難以定義。但不論民進黨或國民黨,都不會覺得柯文哲是自己人。
不藍不綠,讓柯文哲能靈活操弄各種議題,短期提高聲量與支持度,卻也制約了他的上限。這直接影響到棄保的機會,2000年選戰中,國民黨的支持者可以心安理得的棄連保宋,因為連宋本來都是自己人,但2024選戰中,柯文哲也許讓一些國民黨支持者考慮過,後來卻沒能拿下。同樣也因為柯文哲不是國民黨自己人,即使有人棄柯保侯,人數也不足以影響結果。
比之24年前的陳水扁,賴清德有諸多優勢。賴清德是尋求衛冕的執政黨,民調又持續領先,民眾心理上他是希望最高的贏家,個人魅力雖然不如阿扁,也算中規中矩的政治老江湖。民進黨的基本盤也不可同日而語,比阿扁當選時大得多。
賴清德有一弱點在於和柯文哲的相似性,使他被柯文哲搶走一些選票,大概不夠翻轉勝負,卻讓選情變得更緊張。這部分「相似性」從何而來?一大標籤在於,兩人都是本省醫生出身。
從省籍角度,2024大選沒有外省人的總統候選人,標誌台灣政治來到新局。前幾次大選有馬英九、韓國瑜、朱立倫、宋楚瑜這些有機會當選的外省人,這次卻連競選都沒有資格。
這也是柯文哲和宋楚瑜很大的不同,宋楚瑜靠外省人身份能催出不少選票,擠壓本省人連戰(雖然很外省化),柯文哲不行。也許年輕族群不太在意,但省籍對高齡選民還是有一定影響力,國民黨推出趙少康擔任副手,想要彌補這個弱點,但是想到侯友宜……真的有人會把2004年連宋配的宋,和2024年侯趙配的趙相提並論嗎?
選舉是一時的,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是好幾年。回顧過去24年,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開啟許多變革,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馬英九總統推動的服貿差點將台灣帶向萬劫深淵,2016年三度政黨輪替,蔡英文總統掌權下國家方向好像又回到正軌。2024年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台灣能否趨吉避凶?
作者: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