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要提升成為有「獨立思考」的個體,一開始難免要經過「認同」和「模仿」的階段,所謂「英雄和英雄崇拜」的歷程。
教育家的本格任務是要把許多樣的文化養份,和歷史人物所代表的意義,提供給年輕世代自由選擇,而不是孤注一味,在年輕人毫無抵禦能力的腦中,打下一支長釘,「定海神針」,永世不變其法,這是「教育家」的責任?
如果中華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無需外求,那麼為甚麼魏晉南北朝佛教哲理和宗教東漸,中土的原始哲學、信仰,幾無抵抗能力:而必須自我變異,調整自己,或者說是「接納」也吧!而有宋、明時代所謂的「心性之學」或「理學」。
清末民初,馬克斯主義高度知識性( 哲學家羅素之語)的歷史、經濟、政治自成系統的學說,引介入華,獨出一幟,讀書士子如獲珍寶,視其為「顯學」,—— 旣可應用於現實政治,和世界性新思潮合流!又可和「反帝」、抵抗列強的(革命)國情需要相合,誰能抗衡?
中國知識階級平生所學的,被稱為旣非「科學」也非「民主」,本土文化又沒有成長像奧地利學派( Austrian school )的經濟學說和分析思辨的能力,哪是馬克斯主義和國際共產黨的敵手?今日極權政體和集體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歷史結局 ?
戊戍政變,梁啟超幸免遇難,曾自稱他準備兩年,閉門讀書,為中國前途尋找解決之道。說實話,以作者李某的平庸,也知道梁翁再花十年也不得其門,這倒不是輕侮前代賢人、歷史的大人物,而是有真實的感受:多年前,作者曾讀過梁先生一篇論「社會主義」的文章,就明白以梁先生作代表的中華文化,無能力對「馬克斯主義」作有力的批評,何況撥亂反正。簡單的說:中華文化論說的「德性」可以說足,但對現代世界的「智性」了解,和運用能力,遠遠不足!
所以沒有用心想如何提升年輕學子的智性,足以獨立思考,了解現代世界;卻要年輕學子先接受(先天的)的道德名目為首要,且容忍作者說的輕率些,我們如何稱這些人物為「教育家」?學校是學校,不是教會!
熟讀唐宋八大家文選和熟悉歐洲十九世紀史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真正的教育家知道如何選擇,和分配年輕學子學習的時間,不會因為「文化認同」,而傷害年輕學子能獨立思考的智性擴展。人類雖稱高等,大腦能生長的時段還是有限,在這段時間只想到如何強化「文化認同」,而非學子能擴展智性,獨立思考,成就較完整的人格,我們只能說這是「禁錮」而非「教育」!
作者:李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