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宣布參選2024年總統以來,其種種言行舉止幾乎成為媒體焦點,如宣布其副手人選、連署門檻達30萬或是近期再抖音等平台有數百萬點閱率的「我姓郭」影片一夕爆紅等,以上種種關注熱度似乎難以轉換成實際支持,沒有明顯地反映在民調數據上,反而許多人對於未來郭台民的民調數據十分不樂觀,甚至有民調僅剩百分之五的預測。為何郭台銘從今年中、尚未參選前仍保有一定支持熱度,而轉成如今民意支持度冷冰冰的結果呢?綜合種種因素,筆者以下列舉幾個層面分析:
第一,郭台銘仍被視為泛藍陣營:眾所皆知,郭台銘與國民黨淵源甚深,以財力物力支持藍營選舉數十年之久,身為泛藍選民的印象深植人心,無論在兩岸議題或其他價值觀取向,幾乎與泛藍觀點無異,故無法走出自我風格,使其支持度成長上有侷限性,除了初始因其特殊身分,曾激起一陣網路上熱烈討論外,近其他在網路熱度上似乎不起波瀾,也意味著難有新票源。
第二,郭台銘的「人物設定」:關於郭台銘的公共性評價,我們先不論其政治觀,就其最廣為津津樂道者,無異於他獨特、霸氣的氣質,並有卓越不凡的商業管理能力。如其身為企業併購愛好者,這一商業經營能力從他宣布參選以來,幾乎沒有反應在選戰組織上。從其人才網羅、行銷宣傳與藍白營間的談判斡旋能力,沒有與他出色經營能力呼應。
第三,則是宣傳與價值觀:從近期「我姓郭」影片在網路上雖然爆紅,卻不意味著成為勝選轉捩點,反而暴露其宣傳力的不足。就網友雖讚嘆他傲人財富,也不意味著他以此當作宣傳噱頭,稍有不甚反而激起民眾對於貧富差距的厭惡。此外,現代政治人物因網路社群、宣傳媒體蓬勃發展,為增加選民支持,無不走向「明星化」之路,藉搞笑、噱頭博得民眾青睞。惟郭台銘似乎不擅長成為稱職明星,與其過分娛樂化不如將心力置於討論公共事務或選舉政見上。
從目前媒體聚焦點或是各政黨政治攻防上,大多圍繞著藍白合的主旋律上,所謂非綠勢力整合的參與陣營,尤其藍白雙方皆不將郭台銘視作合作的對象。再綜合各陣營態度,綠營賴清德自然是抱持「隔山觀虎鬥」、以逸待勞的戰略;至於藍白雙方四戶是有志一同地試圖將郭台銘邊緣化。如此一來,郭台銘無論是泛藍支持者或是中間選民皆難再有進展或突破,其當初試圖藉由宣布參選之舉,以戰逼和方式,逼迫藍白一方或雙方與之作「城下之盟」的計劃以成泡影,畢竟選戰與商戰不同,政治仍講究人情與價值,付諸於情感而非純理性商業行為上,凡事背後皆有一串冰冷冷的數字得以衡量,故將商戰思維不經轉化而直接適用在選戰上,恐將面臨水土不服的窘境,從其逐漸衰退的民調數據蓋可看出。
作者/劍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