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務實台獨」信奉中華民國主權獨立!

  • 國際
  • 時事
  • 評論

賴清德擔任特使率團赴巴拉圭參加新任總統貝尼亞就職典禮期間,接受《彭博》專訪,由於賴多年前曾提出「務實台獨工作者」主張,彭博詢問台灣人民是否要獨立?賴答稱「所謂的務實就是根據事實,而事實是台灣早已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沒有必要另行宣布獨立。」彭博再問是否考慮正式更改國名?賴說現在憲法上的名字就是中華民國,為了要團結台灣,蔡英文總統用中華民國(台灣)來稱呼我們國家,未來他會持續推動,不會更改國名;賴並強調他的責任是維持台海現狀,保護台灣,增进民主、和平與繁榮,所以「沒有所謂獨立路徑,必須維持和平的穩定現狀。」

除了強調「沒有所謂獨立路徑,必須維持和平的穩定現狀」,賴清德更對彭博問他如何看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自己的和平穩定紅線表示:「我不想和習成為敵人,而是可以做朋友。台灣樂見中國同樣享有民主和自由,只要擁有對等與尊嚴,台灣的大門永遠敞開。但在北京未放棄武力併台前,台灣將持續提升國防能量,與民主夥伴並肩,有效嚇阻來自中國的各項威脅,確保印太地區穩定。」「台灣的安全問題就是全世界的問題,台海和平穩定符合全世界利益。既然台海問題是國際性問題,國際的紅線就是台灣的紅線,也會是我的紅線。」

賴清德把「務實台獨」解釋為「沒有所謂獨立路徑」,「務實台獨」與「執著台獨」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他在出訪巴拉圭前數日接受《鄭知道了》節目專訪也指出,台灣只有「政治金童」,不可能有「台獨金孫」,他過去曾表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主要根據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他身為國家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守護台灣,維護國家主權獨立,促進台灣民主、和平與繁榮,讓後代子孫能在這塊國士安居樂業,他並一直秉持與對岸中國和平相處、互相合作的立場,不必兵戎相見。

如此清楚的「務實台獨」敍述,照理說,信奉的就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而且認真守護台灣,維護國家主權獨立。但很不幸,賴清德接受《彭博》及《鄭知道了》專訪指出的「沒有所謂獨立路徑,現在的國名就叫中華民國,不必另行更改國名,他將繼續推動蔡英文總統的中華民國稱呼」,這些話看在競選對手侯友宜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眼裡,反應卻大相逕庭。侯友宜表示,賴的很多說法都是從台獨務實工作者角度看事情,這樣的態度不會改變,選舉到了卻要改口,這是「欲蓋彌彰」(即「想掩蓋真相,卻暴露得更明顯」)。朱立倫則表示,賴每天都在推動台獨,而且台獨支持者都知道賴目前說法只是為了選舉,台獨是賴清德的DNA與一生信念,不會改變。

侯友宜和朱立倫誣衊賴清德「不會改變台獨態度」及「每天都在推動台獨」,這和中共外交部及國台辦亂批賴是「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最終只會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中方對美方執意安排賴過境竄美強烈譴責」,簡直如出一轍。但賴這次過境美國,不只各地台僑齊聚歡迎讚賞,如「半導體女王」蘇姿丰的父親紐約台灣會館理事長蘇春槐就說「賴清德講得很誠懇,我覺得賴是台灣目前最好的未來領導者。」流亡美國的許多中國僑民也現身力挺,高喊「台灣加油,歡迎賴清德」「我們不希望中國武統台灣,讓台灣人也失去自由民主。我們勇敢站出來支持台灣民主!支持賴清德!」

賴清德會受到這麼多兩岸在美僑民歡迎,與賴人品、操守及领袖風範的普受敬重密切相關。2019年為賴出版著作的高希均就在出版者的話中說「當前民進黨與國民黨政治領袖中,賴的聲譽及民調都名列前茅。我們從本書可以看出,賴於市長任內勇於任事、重視操守;在行政院長任內,堅持做對的事,以執行力來提升台灣競爭力;在兩岸關係上,指出台灣內部一定要先團結,步調一致,再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以對話取代對抗。」本書的採訪及執筆者郭瓊俐也在採訪側記說「我認識賴清德已二十年,當時我在聯合報主跑立法院民進黨團。二十年來,我看他連續四屆立委,都獲得公督盟評鑒立法委員問政表現第一名;到擔任台南市長,施政滿意度屢次勇奪全國第一;一直到他擔任行政院長,以勇於仼事風格,承擔治理全國的艱巨工作。」

看到以上非綠名人高希均及郭瓊俐的敬重評語,大家還能不相信賴清德的「務實台獨」是信奉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獨立嗎?

作者/孫慶餘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3-08-20 孫慶餘

Post navigation

只能當皇城外護城河 獨裁中國官員素質高? → ← 藍白交錯:柯侯民調會「黃金交叉」嗎?

Related Posts

普發現金好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接受立委林岱樺質詢時,定調普發全民一萬元,並說努力配合於9月前發送,但他也說10月底前發放完畢有困難。但無論如何,普發一萬元政策已經成為定局。往好處看,一萬元政策有助於紓解民眾的經濟壓力,但卓榮泰的說法在台派同溫層也掀起分歧。 仔細分析,藍白兩黨發出的「普發一萬元」無疑是買票政策,尤其藍白口中喊「還稅於民」淪於民粹口號,真正的「還稅於民」是讓繳更多稅的人拿回更多錢,而非讓沒繳稅的人也能共享1萬元的成果。因此「普發一萬元」政策能在全民發酵,並非「還稅於民」有多正確,而是有太多台灣人需要這一萬元,所以這是典型的買票政策。 在726大罷免以前,台派以及綠營民眾普遍反對「普發一萬元」,因為黨團與院會主張是違憲立法,不應順應藍白「買票」。後來選舉結果出爐,罷免方輸得一敗塗地後,執政黨因形勢逆轉,決定發放普發現金政策。但行政院一時改變政策,卻引發部分支持者的不滿。 面對普發現金,台派支持者分為兩方,一方對普發現金政策樂觀其成,但也有支持者認為,普發現金政策是違憲立法,且需舉債留子孫,希望行政院表達「合憲後即發放」的態度。前者是看中經濟利益的民眾,後者是先前為民進黨政策辯護的義勇軍與罷團人士,如何接住兩者,考驗府院的溝通能力。 行政院決定普發現金,無疑是讓先前辯護政策的義勇軍感受背叛的感覺,畢竟他們不是拿錢執行任務的網軍,而是有價值觀的活人,府院黨該對內部做好更仔細地安撫,否則這些熱情群眾的力量,恐怕會反噬在執政團隊身上,不可不防。 就我而言,普發一萬元政策無疑是顆糖果,無助於產業轉型,應對關稅政策危機,純粹是施以小恩小惠的買票政策,尤其還稅於民的說法更是毫無正當性。但回到現實而言,普發一萬元是不分藍綠民眾都贊同的政策,考量近日中南部受災嚴重,執政黨難有拒絕的底氣,只能說除非有更大的「糖果」,否則普發現金就是最好的解答。 作者/粥董

從反核到挺核:核能議題全面政治化或民粹化?

近年來,台灣的核能存廢問題不再只是能源技術與安全的專業辯論,而是被推向政黨鬥爭與政治動員的沸點。特別是在即將舉行的「重啟核三」公投中,這種政治化趨勢更為鮮明。舉民眾黨黃國昌為例,其從2018年公投時的反核代表,轉而成為2025年挺核捍衛者,末費台灣核能技術竟不到十年就有突發性成長,是否又現令人詬病的「政治凌駕專業現象」。從客觀看,這不僅是個人立場的轉變,更反映了特定政治力量試圖藉核能議題牽動選民情緒、重塑政治版圖的意圖。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時,黃國昌在全國公投意見發表會上,站在反核方,主張核安風險不可低估,並認為台灣應透過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逐步告別核電。當時,他的立場與民進黨所推動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相契合。 豈料,短短數年後,隨著他擁抱藍營業呈現態度大轉彎莫,非換了位置、換了立場就換了腦袋?面對核三廠延役公投,黃國昌卻轉而強調核能是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關鍵方案,並批評執政黨能源政策失衡。然,此髮夾彎式的轉變很難單純解讀為其經過縝密研究核能議題,而是純粹「為政治而政治」,僅考量其政治定位轉型與吸納親藍選民的策略操作。尤其在藍營積極推動延役、主打供電危機的背景下,黃國昌的挺核論述,與在野陣營的攻勢幾乎形成呼應,這在政治操守上不容忽視。 綜觀近期台灣核能辯論之所以高度政治化,有以下原因。第一,能源轉型的時間壓力,再生能源推進遇到電網調度與儲能瓶頸,短期難以全面取代燃煤燃氣,讓反對方有空間以「缺電」和「漲價」為口號來製造恐慌。第二,即減碳壓力。2050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核能因低碳特性被部分陣營包裝成「氣候救星」,政治人物常以部分低區空氣汙染一律導向火力發電,強化核能使用之正當性,進而將反核或綠能汙名化。第三,黨派對立深化,藍綠多年在核議題上形成對立敘事,核能成為選民識別政治立場的標籤,而非單純的能源選項。第四,特定媒體操作,以電價調高、跳電等事件,經媒體片段化與社群放大後,往往失去完整脈絡,不去思考媒體框架化公共議題之弊,盲從其敘事而非就事論事,應藉公民與政府合作來解決電網強化問題。在以上因素影響,核能辯論被切割成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專業細節被邊緣化,政治動員成為核心。 總之,當核能議題被高度政治化的後果,將導致民粹指引專業意見,缺乏雙向有效溝通,高度情緒化背景無益於政策推行。核能關乎汙染、需綜合居民及專家意見,在完整揭露成本與風險後再做選擇。理想上,我們必須把核能從政治舞台的聚光燈下移開,回到數據、工程與長期規劃的檢驗,否則不論結果如何,皆不能犧牲台灣的能源安全、穩定與世代信任。 作者 / 風林火山

Will the KMT and TPP Monopolize or Share the Spoils?

On August 11, 2025, Taiwan People’s Party (TPP) legislator Huang Kuo-chang formally announced his candidacy for the 2026 New Taipei City mayoral election. Speaking with deliberate ambiguity, he remarked that […]

現有的反艦飛彈之不足與精進之道

反艦飛彈問世超過半世紀,除了大幅改變海戰的面貌外,反艦飛彈的發射載台依序有船艦、飛機、岸基與潛艦,每種發射平台受到的空氣阻力、發射後的飛行模式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其飛彈本身的射程,國軍除了具備自行研發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外,也向美方採購數款反艦飛彈。 威脅越大、須提升射程 然而隨著中共解放軍的實力增長,軍方現有的各型反艦飛彈在射程上僅約150-400公里,對於一般的水面艦與登陸艦尚有「嚇阻與打擊」能力,但對於解放軍航艦戰鬥群呈現力有未逮的局面。 2023年軍方開始向美方提出採購AGM-158「聯合空對地遙攻飛彈」(Joint Air-to-Surace Standoff Missile),該款飛彈基本的射程約370公里,增程型約925公里,極程型約1900公里,美方礙於美中兩強複雜的政經局勢,以及認定台灣應建構「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能力予以婉拒;根據國防部日前公布的「114年上半年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列管軍品清單」中顯示「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軍方會出現該研發裝備,實際上與目前軍方所使用的反艦飛彈射程不足有所關聯,特別是解放軍海軍「航艦戰鬥群」(carrier battle group)的打擊範圍往往距離台灣至少500公里以上,艦載機在升空後於遠距能對我軍產生實質威脅,在外購不易與威脅未消除的前提下,自主設計成為一條必走的道路。 戰術想定 在想定的戰術中,未來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的射程應有約500公里至1000公里左右,該射程能從台灣本島發射,途中的飛行導引與目標搜索,在美方與國軍的協助下能完成對敵軍的攻擊與摧毀,雖然解放軍海軍的航艦戰鬥群,其主要的作戰目標在於「區域拒止」,也就是在台海衝突爆發前或戰爭中,擔負阻止美軍前來協防的軍力,美方現有的裝備清單中,美國海軍F-18E/F戰鬥機能攜帶AGM-158飛彈、位於關島的B-52H長程戰略轟炸機能亦能攜帶AGM-158飛彈,能同時對解放軍海軍大型水面艦進行嚇阻與攻擊。 美軍具備該款飛彈的研發、部署能力,國軍在制海作戰上,也需跳脫傳統的水面艦作戰,配合岸置反艦飛彈發射單位,開發出超長程次音速反艦飛彈,增加對於解放軍海軍的嚇阻。  代結論 威脅越大,其裝備的開發必須多元,這是面對現代戰爭威脅需有的觀念,雖然軍方在反艦飛彈的發展長期以來成果豐碩,但若要應付更遠的海上目標,著手發展長程次音速反艦巡弋飛彈,配合其他的偵蒐裝備、軍種合作,才有機會防範解放軍的航艦大吉群。 作者:宋磊

Recent Posts

普發現金好嗎?

普發現金好嗎?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接受立委林岱樺質詢時,定調普發全民一萬元,並說努力配合於9月前發送,但他也說10月底前發放完畢有困難。但無論如何,普發一萬元政策已經成為定局。往好處看,一萬元政策有助於紓解民眾的經濟壓力,但卓榮泰的說法在台派同溫層也掀起分歧。 [...]

More Info
從反核到挺核:核能議題全面政治化或民粹化?

從反核到挺核:核能議題全面政治化或民粹化?

[...]

More Info
Will the KMT and TPP Monopolize or Share the Spoils?

Will the KMT and TPP Monopolize or Share the Spoils?

On August 11, 2025, Taiwan People’s Party (TPP) legislator Huang Kuo-chang formally announced his candidacy for the 2026 New Taipei City mayoral election. Speaking with deliberate ambiguity, he [...]

More Info
現有的反艦飛彈之不足與精進之道

現有的反艦飛彈之不足與精進之道

反艦飛彈問世超過半世紀,除了大幅改變海戰的面貌外,反艦飛彈的發射載台依序有船艦、飛機、岸基與潛艦,每種發射平台受到的空氣阻力、發射後的飛行模式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其飛彈本身的射程,國軍除了具備自行研發的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外,也向美方採購數款反艦飛彈。 威脅越大、須提升射程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