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中加外交戰開打,戰狼正自食惡果

  • 世代
  • 國際

加拿大驅逐中共駐多倫多領事館外交官趙巍,隨後中共報復性驅逐加拿大駐上海總領館領事甄逸慧,一時間中加兩國大打「外交戰」震動了國際社會,在兩國外交關係史上未曾有過關係如此惡化的時刻,嚴重程度遠勝當年的「孟晚舟事件」。

加國外長Melanie Joly不只公開宣布「中共外交官趙巍為不受歡迎人物」,更表明加拿大「絕不容忍外國外交官干涉加拿大內政」,同步向其他外交官警告「類似趙巍的行為者均將被遣送出境」,如此大動作足見事件非同小可。

而引發這場外交戰的導火索是:加拿大香港移民後裔的保守黨眾議員莊文浩(Michael Chong)因2021年2月發起「定調中共對維吾爾人種族滅絕」

之議案表決並獲壓倒性多數通過,同年3月中共外交部立即宣布「報復性制裁」莊文浩等多人,並透過情報機構恐嚇、威脅其在香港的親戚,莊文浩在聽證會上證實至少一名中共派駐多倫多的外交官牽涉其中,而此人很可能就是現在被驅逐的趙巍。

「以恐嚇家人親屬來脅迫外國政治人物,藉此實現其利益」,是中共政府的慣用手段,屬軟性綁票行為之一,本質上與「人質外交」無異;在中國境內綁架兩名加拿大公民的「孟晚舟事件」已讓全加拿大人認識到中共手段的狠辣,而今次中共黑手直接伸向海外更為危險。正因如此,加拿大此次罕見強硬回應展現了堅定態度,不願讓中共濫用類似手段軟土深掘、予取予求。

對加拿大驅逐自家外交官,中共在對加警告無效後也採取了報復措施,驅逐加拿大甄逸慧領事並要求其於5月13日前離境。雙方互相驅逐外交官的來往之間,已越過中加外交史的分水嶺,也進一步加劇中共和西方民主世界的新冷戰發展,這是過去中共滲透各國並干預他國內政之行為所招致的惡果,與加拿大之間的衝突更可能會引動民主同盟各國反擊的趨勢。

顯然,加拿大在總理Justin Trudeau在當面挨了習近平揮舞的社會主義鐵拳後,已開始看清欺軟怕硬是習氏中共的本性,近日加拿大公開表態積極尋求加入「AUKUS防衛協議」,以共享和開發如水下防禦能力、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和高超音速飛彈等先進技術,用具體行動入局印太戰略佈署。

先前Trudeau曾公開表示對加拿大加入AUKUS聯盟的協議不感興趣,何以如今態度180度轉?自是習氏中共種種惡行所致。吾人可見,中共戰狼正在自食惡果,每逢想與西方緩和關係甚或取得一些進展時,中共就會立即發生嚴重的外交事件使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加劇惡化,從間諜氣球到盧沙野再到現在的趙巍,此一現象反覆發生,所謂「總加速」似乎無可避免。

有趣的是,近年中共不停宣傳「習近平是和平使者」,並以其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和解作為造勢依據,但就筆者來看,若要說習近平真的是和平使者,那其最大的貢獻應是在於推動民主同盟的團結,日韓雙方之間的百年難題因習近平而得到和解、大幅度鞏固東亞軍事聯盟並補強第一島鏈,加拿大走向戰略清晰、準備加入反共科技北約「AUKUS協議」,從習近平短時間內超越了任何人的「和平成就」這個角度來看,稱其是「天選之人」或許並不為過。

作者/冼義哲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面對中國》節目主持人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2023-05-11 冼義哲

Post navigation

趕盡殺絕不該分顏色 → ←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Related Posts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726 大罷免是一場自發性的公民運動。許多人原本相信,透過罷免機制,可以讓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下台,讓社會看到人民的憤怒與力量。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同意罷免的這一方投票率不足,而且支持力量分散,使得這場罷免未能達到目標。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的一方,充滿危機感,組織動員的結果,各個立委終於過關。 726 罷免案反映出三個問題,第一是同意罷免的一方組織動員不足。民主社會中,選舉或罷免需要的是具體的票數,而非情緒的高漲。當民眾對立委的行為不滿,若沒有化為實際的投票行為,即便社會輿論高漲,但只要投票率無法突破門檻,同意票無法高於不同意票,罷免最終仍會失敗。再者,社會共識分歧。雖然許多人對現任立委的不滿有共鳴,但在行動方向與組織策略上,缺乏統一戰線,造成一些盲點。此外,不同社群、不同政黨勢力,各有各的立場。部分民眾認為「罷免不會成功」、「投票也沒用」、「沒有具體的罷免理由」、「輸不起就亂罷免」等等。總之,雙方各持理由。 眼前,823 七位區域立委罷免案即將成為另一場民主考驗。在攸關國家安全、兩岸關係與民生法案上,七位立委的立場若偏離民意,將受到檢驗。823 的罷免案,不僅僅是七個選區的事,而是關乎整個國會的運作與台灣民主的品質。罷免是公民監督的工具,民主並不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是隨時可以對不適任者提出警告。若立委背離選民期待,罷免就是人民的第二次表態機會。罷免也是制衡違背民意的必要行動。透過罷免,人民可以明確告訴政治人物,什麼是符合台灣主流民意。此外,罷免更是對立委的警訊。當其他立委看到罷免成功,他們會更謹慎地看待自己的表現,不敢輕易背離民意。這種間接效果,能讓整個國會更具責任感。 公民團體認為,如果這七位立委最終未被罷免,國會將面臨幾個嚴重問題,首先,七位立委會將結果解讀為「民意的默許」,更加肆無忌憚地阻撓改革、杯葛法案。接著,當國會長期陷入對立,該推動的民生政策、改革措施都將被拖延,國會空轉,人民最終受害。再者,若罷免連續失敗,人民將對制度失去信心,冷漠會進一步加深,造成惡性循環,民主信心受挫。最後,當親中勢力壯大,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將失去更多自主,國家安全隱憂,甚至可能被迫接受不利於自身的政治安排。 「激情」本身並不是民主的根本機制,民主制度仰賴的是一套有系統的制度和程序,而非單純的情緒或熱情。激情可能會激發人們參與政治,但如果缺乏制度的約束和理性的思考,激情反而可能導致混亂或走向極端,甚至破壞民主的基石。雖然激情在政治參與中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它並不能取代民主制度的基礎,甚至可能對民主造成威脅。民主的運作需要理性的思考、制度的約束和不同意見的尊重。 公民團體可以調整宣傳策略,在言論上少一點激情表述,多一些貼近民眾的心情,以具體的案例說明七位立委的失職事實,必能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作者:立雪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8月23日,台灣即將迎來核三延役的公投。對多數公民來說,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能源政策投票,而是一次對未來國家方向的集體表態。 能源議題向來充滿爭議。支持延役的人認為,台灣電力結構長期過度依賴燃煤與天然氣,不但排碳高,也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下,讓能源安全蒙上陰影。他們主張,既然核三機組仍有條件延役,何不善加利用,至少在能源轉型未完成前,作為減碳與穩定供電的選項。這一派論者強調,「缺電」並非假議題,而是民生與產業最直接的威脅。 然而,反對者的理由同樣堅實。他們說,核能固然在發電過程中碳排放低,但台灣身處地震帶,若發生核安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外,核廢料問題始終懸而未解,延役只是將風險往後推,卻沒有真正解答。從永續與世代責任的角度來看,將風險轉嫁給未來的子孫,未必是理性的選擇。 在這樣的爭論中,政治人物的立場轉折格外受到矚目。最典型的例子,非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莫屬。六年前,他曾站在反方,直言核能並非台灣能源轉型的長久之計,還痛批「以核養綠」的論述是誤導社會。如今,他卻以正方代表的身份出席公投辯論會,聲稱在淨零碳排的壓力下,核電應重新納入考量。這樣的急轉彎,無疑讓許多關心能源政策的人感到錯愕。 黃國昌的立場反覆,當初強調核能風險的論點,如今卻被他用「現實壓力」取代。這樣的態度轉變,究竟是政策思考的深化,還是單純的政治盤算?社會自有公評。對公民而言,這也提醒我們:在投票前,應該超越單一政治人物的說法,回到議題本身,冷靜思考。 因此,這張公投票的價值,不在於跟隨哪位政治人物的呼喊,而是要誠實面對台灣的能源現況。倘若你相信台灣需要更長的緩衝期,讓再生能源與電網建設成熟,核三延役或許是一個過渡選項;但如果你認為核安風險與核廢料問題不可忽視,且政府應加速投資替代能源,那麼投下反對票也同樣合理。 公投的本質,是讓人民直接決定國家路線。手中的一票,不只是對眼前能源政策的選擇,更是對世代責任的承擔。這週六,每位公民都必須以清楚的思考、獨立的判斷,回答一個關乎台灣未來的問題:我們要走向哪一條能源之路? 作者:林政武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The Kuomintang (KMT), or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ce defined itself through armed struggle agains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27–1949), the two parties were bitter […]

反核?價值與現實的碰撞

自從726大罷免失利以後,緊接而來的是7區罷免與8月23日公投日,其中「核三是否延役」將成為爭論焦點。雖然總統賴清德在中常會表態,將動員群眾投不同意票,但是經濟部長郭智輝對核能立場較模糊,而親賴企業家童子賢則支持核能,有部分群眾懷疑賴清德的立場。但我認為,民進黨最重要的價值是「抗中保台」、「反侵略」,至於支持核能與否,執政黨應有更多應對空間。 自從726大罷免失利以後,對於民進黨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已經測試出4成支持度,與藍白的6成支持度相比,仍是較為弱勢的一方,如何「把餅做大」,將是延續2028年執政最重要的關鍵。有4成民眾支持民進黨,他們最在乎的是,不讓「親中舔共」的藍白執政,但對其他民眾而言,他們更在乎民生經濟問題,如何爭取更多選票,必須從民生開始。 「核三重啟公投」表面只是決定一個核電廠是否重新運作,其實是辯論「台灣經濟發展是否需要核能」,若只是探討核三廠的老舊與危險,核廢料該放置在哪等細節問題,不去表態或辯論價值觀,那恐怕政策論述會處於更被動的位置。 「台灣社會是否需要核能」是關鍵大哉問,近年人工智慧進程愈來愈快,台灣有幸搭上這波列車,但隨著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台灣既有的水電恐難以應付企業的需求。因此企業的路只有2條,首先是尋找更多充裕能源的地方,比如台積電赴美設廠,其次是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能源。另外政治傾向親藍的民眾大都挺核,親綠的民眾大都反核。 從價值觀解讀,親藍民眾挺核主因是「經濟至上」的價值觀,他們相信過去十大建設帶來發展,也認為核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親綠民眾反核是出自「重視風險」的價值觀,他們擔心萬一核電廠出事,將對台灣造成難以抹滅的成果。過去蔡政府曾讓核三延役,目的是為了能源轉型爭取時間,而到了現在,賴政府面對的是「應不應為了經濟發展發展核能」的大哉問。 我的看法是,無論公投結果為何,執政黨應尊重結果,但若人民挺核能,政府應順應民意調整政策,不只有核三廠,核一核二廠的延役也須考慮,另外也要評估核五廠與新型核電廠的可能性,拿出負責任的作為,才能爭取更多「挺核的經濟選民」。若人民挺核力道不強,政府可以維持既有方針,但仍要減輕人民的能源焦慮。 面對726以後的大變局,我的建議是,政府應更以務實的角度,傾聽人民的焦慮,適時調整政策。民進黨最重要的價值是「抗中保台」,而非「反核」,只要能讓綠營延續執政,為政府爭取更多國防預算,嚇阻中共的入侵,那麼「挺核與否」是可以放下的議題。 作者/Oscar

Recent Posts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726 大罷免是一場自發性的公民運動。許多人原本相信,透過罷免機制,可以讓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下台,讓社會看到人民的憤怒與力量。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同意罷免的這一方投票率不足,而且支持力量分散,使得這場罷免未能達到目標。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的一方,充滿危機感,組織動員的結果,各個立委終於過關。 726 [...]

More Info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庭,本應是彰顯正義、捍衛真理的聖殿。但在近日,台灣人民卻親眼目睹了一場將這座聖殿夷為平地、視法律尊嚴如無物的政治狂想曲。主角,正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其妻子陳佩琪。他們聯手在司法的殿堂上,上演了一齣集傲慢、特權與政治勒索於一身的荒謬劇。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個人脫罪,更是企圖將整個台灣耗費數十年建立的民主法治一同陪葬。 [...]

More Info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8月23日,台灣即將迎來核三延役的公投。對多數公民來說,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能源政策投票,而是一次對未來國家方向的集體表態。 [...]

More Info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The Kuomintang (KMT), or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ce defined itself through armed struggle agains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27–1949), the two parties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