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有關2024年總統侯選人,近日來有所謂「協調後徵召」之說,洶洶然以「主流」自居。看來國民黨內部有人準備把初選的公器,轉化成「秘室私了」!
協調的人選當然選擇民調最高,最有可能獲勝的人出線。然後,由黨中央領導人徵召之。有權徵召的領導人,當然不應該自我推薦,也列入協調過程中的考慮人選。近日有關朱立倫主席已放棄爭逐提名的傳聞,令人誤以為黨中央已決定「協調後徵召」,看來更像是「擁侯派」的認知作戰!
如果真要協調,那麼要如何協調?協調委員會的委員如何決定?由昔日的前總統、前主席、前院長和大老們充當之,加上各派閥、山頭分配的人選;即便如此,還是需要「數人頭」,最後由黨中央決定?這是典型的「間接代表制」,與訴之全體黨員和社會公正人士的初選的「直接代表制」相比較,可說涇渭分明,後續的政治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所謂「民調最高」就是「最可能獲勝的人選」之論述,很值得商榷。我們就以新近南投補選為例,一直是誰的民調最高?最後獲勝的人選又是誰?「民調最高」不就等於「最有可能獲勝」,2020年的韓國瑜就是個鮮明的案例。
如果侯友宜市長民調一直超前,無人可及,為甚麼怕初選呢?難道初選必有的辯論,會令選民發現侯市長兩岸的論述有限?他對複雜國際情勢的了解幾近無知?若非如此,有甚麼好擔心和害怕的。躲得了國民黨內部的辯論,難道躲得了中選會公辦的政見發表會,接受各黨各派、社會輿論代表的質疑和挑戰嗎?
所以直接代表制的「初選」是智慧之舉。如果侯市長對黨內初選不能適應,他對未來中選會更大、更挑戰的場面,一定更不能適應!難道國民黨的黨員們要到最後,才赫然醒悟,所推的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倒頭來不是那麼一回事!—— 問題越早發現越好,不要到時想下掛人家,反而被人所下掛 !
人家民眾黨柯文哲已經決定四月間率團訪問美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國民黨的「等距外交」或是「和中親美」是不好辯論的,侯市長也應該迅速組團訪美,趕快要有「實戰」的經驗,這比此時辯論「協調後徵召」更為重要!
想為侯市長量身訂做的「黃袍」是否經得起國際氣候大變遷的酷厲風寒,訪美後自然知曉。國民黨要「協調後徵召」,或是直接民主式的「初選」,雨過天晴,黨員到時自然明白,有志一同:航行大海需舵手,誰該是舵手?衆望所歸,舉世皆知!
作者/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