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稅收超徵,總算將「還税於民」普發現金,民進黨政府卻落得「裡外不是人」窘況。發了錢還要被嫌太慢或不到1萬坐實了「沙包黨」的名號,而黨內立委大多從善如流接受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突然其來的政策轉彎,雖然也有少數立委不認政策態度丕變,但要說沒有改變政策恐怕沒人相信。
元旦第一時間得到新年談話內容,周圍反應皆是問了一句,現在有要發錢嗎?時間再往前一天,多少媒體苦苦等待國安高層會議結果公布,時間一延再延不說,看到新聞稿後,又有幾分疑惑,看似政策總整理,同樣無法馬上得出結論,試問若是採訪中心主管都有疑問?遑論一般閱聽大眾。
當時決策的結果相當符合制定政治目標要求曖昧、隱喻的特性。對未來意象含糊其詞,方便為日後政策制定保留立場搖擺的空間,好比現在仍就可從結論中抓出「在財政許可範圍內,會適時研議與全民共享的可行方案。」為轉彎預埋伏筆。
平心而論,不普發現金或消費券用於還債是理性決策下可得出的最佳方案,究極大化全民福祉,百利無一害。不過若從個人福祉出發,多數人都想拿政府紅包,包含筆者在內,雖然長遠看並非免費。
當百姓們因疫情或「感覺」苦哈哈,政府卻以稅收超徵凸顯經濟成長的同時,討論如何運用這筆稅收,就是一個典型霍布森式選擇(Hobson Choice)亦即「你別無選擇」。其他政治選項早已經備貼上負面標籤,自動被排除掉,民進黨政府被封一個定性好的議題框架內,悲劇是,發完紅包後,依然得不到民眾諒解。
認為政府超徵稅收的民眾比比皆是,某些電視台不斷輪播,路人嗆聲「政府是有牌流氓,超徵稅收」採訪片段。若以年齡估算受訪者可能未繳稅,當與結果產生利害關係,這時就難以說服他人,即便數字與財政說明,不違反直覺,在政治瘋狂面前一切都不切實際。
需要害怕的還有,在一陣混亂的決策中,忽略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蘇貞昌4日還宣佈了中低收入戶生活補助加碼政策。只要查詢資料會發現,這是行政院去年底截止的補助計畫延伸,顯而易見的是,人人發6千,低收入戶卻變相分期領每月750塊的政策弔詭。
作者/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