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的台籍志願軍曾聖光(阿美族原名Diway)近日在烏克蘭戰場不幸陣亡,日前在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舉行告別式,曾聖光的家人與同僚都出席告別式,曾聖光的母親雖然哀痛兒子的犧牲,但是也為兒子支援烏克蘭抵抗的義舉感到驕傲,不少烏克蘭當地市民紛紛上前致意,場面令人動容。
曾聖光的犧牲既讓人感到遺憾,也讓人欽佩他見義勇為的勇氣,不過在悼念曾聖光的犧牲,以及思考該如何幫助、慰問曾聖光的遺屬之外,台灣公眾更應該思考如何延續曾聖光的遺志,那就是如何以烏克蘭戰爭的經驗作為台灣加強國防建軍的借鏡,而這也是當初曾聖光參加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所立下的志願,儘管他當時已經從陸軍退伍,卻仍然關心陸軍是否能夠進步,台灣國防是否足以抵禦中國侵略,他的關懷跟熱忱令人可感。
那麼台灣公眾如何延續曾聖光的遺志,筆者不揣冒眛提出個人看法作為拋磚引玉。
首先是如何善加利用參加烏克蘭國際志願軍團的台籍志願軍的戰場經驗,有心者或許可以透過管道聯繫這些人士,無論是返台演講、視訊等方式,請這些有志者分享第一手經驗檢視目前台灣軍隊,特別是陸軍的觀念、作法、組織是否符合今日戰場的潮流?雖然烏克蘭的戰場環境、經驗不一定能完全套用在台灣所面臨的情境,但是在夜間作戰、基層單位如何活用小型無人機等方面都是台灣陸軍可以借鑑的例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多位台籍人士到烏克蘭參加志願軍,但是並非每一個都有實際戰場經驗,甚至傳出有人誇大自身經歷的爭議,台灣公眾對此是該嚴格檢視。
第二是關注烏克蘭軍隊如何振衰起蔽,烏克蘭軍隊是如何從2014年面對俄國入侵克里米亞無所作為的頹廢,經過8年的臥薪嘗膽之後,成為今日力挫俄軍的勁旅?除了美國為首的北約支援之外,烏克蘭內部是如何產生自我改革的動力?這些是包括軍政人士在內的台灣各界有心者應該深入了解的,並作為未來國防改革的參照。
第三是雖然台烏關係受限中國因素沒有辦法進行檯面下的交流,但是在烏俄戰爭爆發後台灣各界的援助,包括曾聖光等有心者參戰的熱忱,的確讓烏克蘭各界有所感動,也更加理解台灣的處境,台烏雙方是否能進行更多的非官方民間交流,作為未來時機成熟時提升台烏關係位階的準備,是值得台烏雙方有心者思考的課題。而後續烏克蘭的抗戰乃至於重建,都是台灣公眾應該持續關心的,一個主權完整、民主、自由、繁榮的烏克蘭,正是給曾聖光在內為烏克蘭奮戰者所欣見的。
最後,曾聖光在異國的烏克蘭為了扶弱抑強而犧牲的當下,此刻仍然有台灣退伍職業軍人出身的法國外籍兵團士兵投入志願軍在烏克蘭前線跟烏軍一齊奮戰,台灣各界除了默禱這些勇者平安之外,更應該以這些勇者的榜樣激勵台灣軍隊的有志有心者「有為者亦若是」,促進台灣軍隊的自我革新,實現曾聖光的遺志。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