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近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被問到移除蔣中正銅像的問題表示,他個人支持轉型正義,但對於要移除銅像,他個人已多次表達反對立場。支持轉型正義但卻反對移除銅像,這樣看似矛盾的說法若要成立,就得看看反對移除銅像的理由,是否與轉型正義的精神相符,畢竟在促轉條例中,對於威權象徵的處置,也並非只有移除一個選項。
可惜的是,新聞報導沒有對於李文忠反對理由多加說明,但若從過往退輔會及國防部的態度,大概可窺知一二。例如國防部曾表示:先總統蔣公為國民革命軍之父,也是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在國軍建軍及中華民國生存發展史上有不可抹滅的功績與歷史定位。國防部基於尊重歷史、飲水思源,傳承光榮傳統,維持營區現狀,意思就是不會移除銅像。現任國防部長邱國正,在退輔會主委任內也曾表態蔣介石帶榮民來台,成立退輔會也是為了輔導榮民就業,對於退輔會而言「是恩德、不是威權」。更最經典的說法莫過於李文忠的上司,現任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他說銅像「不會講話,也不會走路,也沒有人去膜拜」,反對移除。在機關首長直接反對的情況下,也難怪在處理銅像方面,退輔會與國防部均排名最後。
對於退輔會而言,蔣中正的存在似乎就只有「輔導榮民就業」、「是恩德、不是威權」這個面向,但「榮民」本身就並非同質性的群體,把所有「榮民」都劃歸為會對蔣中正感恩戴德,視野為免過於狹隘。先不說,今日的「榮民」組成,恐怕已有相當程度,根本對於蔣中正無感了,不僅是服役期間老蔣早已過世,就連生長年代恐怕也都晚於老蔣時期,這些「榮民」何以退輔會有把握說他們對於蔣中正感恩戴德?
退一步來說,縱使是我們一般認知印象中,跟著老蔣從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灣的外省軍人,這一類的「榮民」,也有人在蔣中正的威權統治底下淪為政治犯。例如促轉會前主委所舉的黃行希、白慶武等案例。退伍老兵黃行希在1960年,在一場婚宴上與有人談到「總統不應連任3次」、「全世界物價最高國家是韓國與台灣」、「總統是好但被高級官員所蒙蔽」及「大陸現在已經造了長江橋,又建設水利直接流入蒙古灌溉沙漠」等內容,就被人檢舉,並以「懲治叛亂條例」起訴,後來被改依造謠罪判刑3年。又例如白慶武,陸軍退伍後,在面臨生計困難的情況下,只好投入中部橫貫公路的工程,結果卻在工程完工後領不到薪水,他一氣之下就在路旁的變電箱與牆上以紅筆塗鴉罵政府,表達不滿,最後被以「為匪宣傳」判刑7年。
黃行希也好,白慶武也好,他們也都是榮民呀,但他們的遭遇不正都是蔣中正所施行白色恐怖下的犧牲品嗎?要評價歷史人物,就必須全面性的來看,退輔會有其對於歷史的認知,但若這樣的認知,無法隨著更多史實的出土而與時俱進,只一味停留在威權時期歌功頌德的記憶裡,這不能說是尊重歷史、尊重傳統,而是食古不化。
也有人翻出過去李文忠的發言,發現他過去曾經支持移除國軍營區的銅像,雖說政治人物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實屬稀鬆平常,但還是希望作為退輔會的副主委,李文忠真該好好讀一下像黃行希、白慶武這一類底層「榮民」的故事,對於榮民的遭遇,能有更多元的認識,或許有助於他重新思考銅像存在的意義。
作者/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