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本應是民主盛事,然而本次1126地方選舉卻看見民主沉淪,令人不勝唏噓,也難怪近來各黨人士、政治評論都有志一同認為今年選情很冷,因為選民對於惡質選風實在反感!
一、選舉不見聚焦「政策牛肉」討論,反而集中於「論文門」泥巴戰:原本選舉是為選賢與能,候選人比拚政策讓選民對於公共事務做出抉擇,以找出最能改善與提升地方發展的良策與人選。但自7月初爆發的「論文門」以來,各黨派候選人競相互挖對手的研究所學位論文是否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情事之泥巴戰,搞得全台不少大學疲於奔命要開學倫會審議(甚至面臨特定政治力企圖施壓干預),選民早已對選舉的嚴重失焦感到厭煩,惟政客們還在樂此不疲地互揭瘡疤,甚至扯出學歷歧視風波,這樣的負面選戰究竟還有何實質意義?
二、行政中立形同虛設,黨國不分至此令人咋舌:行政中立是公家機關依法應嚴守的基本要求,各黨派候選人在選舉期間屢屢發生行政不中立的爭議,更有甚者儼然將政府部門當成自家競選總部,黨國不分的情形猖獗實在是對民主的一大傷害。比如說首都市府,面對競爭對手陳時中不過就是公有球場打球,就被球場管理員以「行政中立」為由擋人;但面對自身前副市長黃珊珊,就縱容其到不該受政治干擾的市立大學校園大辦競選總部造勢活動,雙重標準至此且踐踏行政中立之舉令人搖頭。
三、特定側翼、網軍等恣意出征,傷及無辜最不該:看到一位竹科媽媽因分享竹市八年來改變以肯定前市長林智堅的治理政績,卻遭「虹衛兵」網友出征嚇到關閉臉書,讓人想起過去「韓粉出征、寸草不生」的噩夢(然後韓導又要復出擔任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助選團副團長了)。讓人不禁想問:選舉一定要選到這樣毫無人性嗎?又有多少理性溫和選民會想因此出來投票呢?
當然,民主就算有令人失望之處也絕對比獨裁好。這樣「冷到穿外套」的選情連帶影響投票率不被看好,這次選舉還合併18歲公民權的修憲投票,唯恐這項促進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複決會因此而更難以過關。
作者/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