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經過中國阻撓、白宮壓力之後,在歷經多次推遲,終於成功完成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初審。雖然後續還有全院表決、眾議院表決,再到總統簽署生效,過程恐還很漫長,但這仍舊是台美關係的一個正面訊號。這個法案雖然在美國、台灣內部經過不少爭執,甚至美國部分反對者還是台灣向來視為的友好議員、學者,但終究是通過成案,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出,當前台美關係爭辯的主軸,以及輿論界、政界究竟是如何看待台灣。
在談起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之前,筆者還是忍不住想再次提醒大家,勿忘美國在越南戰爭所學到的教訓。越戰耗時近10年,美國最高規模曾派駐50萬精兵在南越,還有難以計數的軍武支援、金錢援助,最後卻換來國內反戰、越南人不挺,離心離德之下,慘敗收場,所耗費的資源真如同「竹籃打水」。也正是因為有越戰經驗,美國再之後參與亞洲事務之時,除非有很明確威脅、或美國很感興趣,否則要求美國再派大軍到亞洲戰場,不成為下一個越南、阿富汗,美國絕對是會遲疑的。有這點心理準備,我們再來看台灣政策法的角力。
首先,美國對於改變對台政策遲疑,一部分源自台灣的親中統派
在該法當中,很重要的一段文字強調,此法不代表美國改變對台灣地位的理解、或美國完全改變對台政策。顯然,美國仍無意在兩岸關係上,太快完全的打破戰略模糊,雖然外界說,美國已逐漸走向最清晰的模糊,但本質就還是模糊,這點我們不可自我感覺良好。而甚麼原因讓美國遲疑呢?除了美國沒興趣大幅的調派兵力和中國正面衝突外,台灣內部一群親中統派人士,成天嚷著不為台獨而戰,對美國友好政策,成天懷疑美方動機不純,這跟當年越戰情境有何異?美國即便有心力來協助台灣,還要成天擔心敵人內應,仗都不知道要怎麼打。
再者,美國國內仍有熊貓派、知台但不親台的台灣友人
另一方面,扣除本來就親中的熊貓派,美國智庫學者或是國會議員,仍有部分人雖然知台,但美國利益仍然才是他們首要顧念,甚至他們理解的友台方式,跟台灣在乎的象徵性地位,恰巧是衝突。信仰這派者,大多堅信戰略模糊才會是台海和平的最高指導原則,所有象徵性主權地位的符號,若無法保證帶來和平,就不被他們所喜。並且時常以1979年以來台海沒有真正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作為具體例證。
但這些學者或議員,在談論台灣處境時,經常忽略一個問題是: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給予台灣主權象徵符號,這是對台灣地位的肯定,也是給予台灣人民信心,成本最低的方式,比船堅炮利來的更有效。
至於和平是否基於讓敵人不清楚意圖、甚至不招惹敵人就能換取。從歷史經驗上來看,和平絕對只有靠紮實的實力,充足的武力基礎,對方才有對談意願。文字遊戲的東西,從來不該構成對方得以先發制人、甚至武力恫嚇的藉口。舉例來說,台灣駐美國代表處,這根本也無涉外交形式的名稱,竟都能使中國反對,經此一役成功,未來再往深水區將更形困難,甚至只能停留在這層次的討論,反令人感到遺憾。
不過,台灣政策法要求無償對台軍援,這本質屬厚實台灣的國防實力,甚至可杜絕部分懷疑論認為美方只當台灣凱子的藉口,對台美關係必有長遠、實質的助益。
最後,筆者認為美台兩方的政界或輿論界,都應盡早求得一個共識,特別是美國作為世界民主陣營的領頭羊,面對中國自應發揮更多道德勇氣,應該向世界傳達更明確的抗中挺台訊息。美國作為全球武力之首,最有底氣能給予台灣合理名分,從台灣政策法的內容,我們已可看見美方的努力,但希望能再更勇敢些。而台灣則應該努力扮演好力抗中國入侵的後盾,國內親美抗中力量應當團結,才不會讓台灣面對外侮欺凌,盟友還無所適從。從台灣政策法的論辯焦點,希望能給台美關係更多啟發,讓台美未來走的更穩更遠。
作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