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以後,中國軍機軍艦擾襲台灣次數飆升,同時行為態樣也有升級的態勢,8月份軍機飛越台海中線的挑釁性飛行更是上升到300次之多,已經引起台、日、美等各國的政軍學等界重視。對此,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研究亞太等區域安保事務的學者—葛來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更稱「中國已經抹去海峽中線,海軍艦艇與飛機幾乎每天都在該處航行,試圖耗盡台灣飛行員與維修人員的精力,並在民眾中灌輸一種心理絕望感」,憂心之情溢於言表。
先不論葛來儀的此番言論,有沒有變相配合中國對台的文攻武嚇,藉由其自身在學界所累積的影響力,試圖協助中國當局,在國際社會營造一種「西方世界已經逐漸接受中國當局在台海營造的『新常態』」的印象的嫌疑,但中國機艦近期的對台擾襲頻率之密集、行為態樣之升級,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筆者認為,葛來儀的言論卻也忽略以下幾個事實或情況:
1.雖然中國當局確實有意藉由不斷升級的軍事灰色地帶行動—例如軍機軍艦航越台海中線,或者如同今年8月初的情況般,在台海週邊劃定多個區塊進行軍事演習,以向世界各國展示其所謂的對台封鎖能力—去營造他們所意欲的台海新常態;但葛來儀卻也忽略了一個事實—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無論是基於保台、抑或是為了強調自身的存在價值與重要性,自中國軍機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為試金石、持續展開對台的擾襲行動以來,中華民國國軍也一直持續透過廣播警告、飛彈鎖定,以及戰機升空攔截等等的方式,對中國軍機進行驅離行動,至今均未有懈怠。
換言之,葛來儀只看到中國黨政當局試圖打造所謂台海新常態的一面,卻未提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然透過各種軍事作為繼續守護台海中線、不因中國當局機艦擾襲而有所懈怠的堅定的一面,葛來儀的眼中只看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其飛行員與維修人員的精力,因為中國軍機擾襲頻發而遭到不斷磨耗」的情況,但葛來儀卻也輕忽作為擾襲方的中國出現類似情況,以及因此在人力、後勤能力與物資儲備造成同等磨耗,甚至是人力物力磨耗更甚的可能性,這是葛來儀論述中明顯不足的地方。
2.葛來儀的言論也並沒有真實反映出台灣社會主流對中國此般舉措的看法。扣掉在台灣社會居於少數,但卻因為台灣的媒體及學界等結構,而享有與其在台灣社會所佔比例顯不相當的聲量,光譜落在極端親中的統派政界及學界等各界人物,台灣社會對中國黨政當局近期的軍事挑釁舉動,態度大致上是同仇敵愾與「未之懼也」的混合,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並未因為中國當局的此般暴舉,轉而出現「要求政府為所謂兩岸和平而與中方談判」之類中國當局所樂見的意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一如往常,甚至還有更多人主動投身於自費的民防及射擊等訓練課程,希望能夠有備無患。
3.再者,若媒體報導內容充分反映葛來儀的觀點大要,則未免會使人產生「只拋出議題,但沒有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的觀感、甚至讓人浮現「這是否代表西方學界已經開始出現屈從於中國當局『台海新常態』」之類的大哉問。
恕筆者直言,一位以研究印太等區域安全保障為本業、且有一定程度良知與責任心的學者,應該從思考本位就有健全的觀點—亦即站在受赤色中華帝國主義壓迫及威脅的一方的本位來思考問題,並應該意識到自身影響力之於社會的重要性,進而能夠善用自身的影響力、提出真正有益的解決方案。
放在葛來儀此番發言的情況來講,學者不僅應該點出現狀,更應該避免各界因為其「話講一半」的發言,而產生「西方學界已經開始屈從於中國黨政當局『台海新常態』」的錯誤印象,具體來說,學者理應:
(1).點出中國當局一系列舉措背後的各方成因。
例如,中國一側可能有經濟表現不佳、試圖轉移民眾注意力,以及今年秋天中共將於其20大,確立習近平第3個總書記任期等等的因素;而台灣則有先前馬英九執政時期漠視整軍備戰、近幾年才開始增加國防預算,以及整個西方世界長期以來過度忌憚中國因素,未能支持台灣建構足以嚇阻中國、使中國不至於產生不軌妄念的軍事武力等等的問題。
(2).試著提出能夠亡羊補牢的解決方案。
例如,支持美國國會提出法案,每年援助台灣一定額度的國防軍援款,以協助台灣加速其裝備、人員訓練與準則等各種意義的軍事現代化;或者在美國國會協助推動2020年代的租借法案,在太平洋各島嶼基地先行準備一批足夠台灣應對「台海有事」的武器與彈藥儲備,台灣方面僅須支出這些裝備的維護及更新費用,就能在台海有事時以最快速度獲得這些武器彈藥的支援。這些都是足以提昇台灣國防軍備與戰力,並且能夠對中國當局造成一定程度嚇阻壓力的方案。
直到這幾年以前,由於國際社會長期對中綏靖等等的因素,而導致國際社會長期忽略其重要性的台灣,到現在仍然或多或少有缺乏相當自信心,面對各國政界、學界及商界等領域的親中或對台不友善的作為與言論,經常出現妄自菲薄等等的負面情況。不管他國的學者等各界人物,對於台灣的安保問題,是否真能基於相當的良知與責任心,一方面切中問題要害、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出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面對當前嚴峻的安保局勢,台灣人必須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他人所點出的問題與其他各種意見,有道理且有益於台灣的部份,台灣人自然應該吸收消化,但對於那些可能隱含失敗主義意味、且流於無的放矢的言論,台灣人也必須慎加徵別,不因他人的藐視或輕視而自卑。這是台灣人在成長為一個健全的公民國族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功課。
作者/吳哲文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