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朝鮮日報》 報導,韓國一家造船公司涉嫌向台灣洩露韓國新型潛艦「張保皋」級相關技術,韓國警方不僅逮捕多名涉案人士,並且對目前滯留在台灣的該企業負責人發佈通緝,而台船方面對於相關報導則是低調回應。
事件真相如何尚待釐清,但是台灣國造潛艦尋求韓國方面在內的多國技術協助,其實也反映出過往台灣在自製潛艦的漫長道路上走走停停的困境,特別是跟差不多同一時期起步的韓國相比,更是讓人汗顏。
事實上,在1960年代國府就開始尋求建立水下戰力,礙於美國認為潛艦是攻擊性武器而未能如願,直到1970年代才得到二艘茄比級潛艦(「海獅」號及「海豹」號)。不過在這期間,國府透過非正規管道購得多艘義大利製水下載具及小型潛艇,惟礙於國府相關支援能量未能建立、義大利廠商跟海軍方面的意見分歧,使得這些義大利製水下載具及小型潛艇未能形成有效戰力,而海軍也未善用此一機會開始著手規劃並利用相關技術開啟自製潛艦的可能性。
一直到2000年代,台灣在自製潛艦的道路上一直是走走停停,雖然必須歸咎於中國方面的打壓、歐美日等國的不肯配合、朝野政黨的對立、主政者缺乏足夠的決心等因素,但是當年多任海軍主事者未能持之以恆的將自製潛艦形成一致性的長期政策進行規劃,對於有識者建議先從小型潛艇著手自製,待掌握相關技術成熟之後再放大噸位,建造常規潛艇的諫言嗤之以鼻,甚至如當時國防部長李傑被前海軍上校王志鵬指責因為海軍派系的私心,而跟美國方面在潛艦生產及受訓上意見不合,造成潛艦研發成軍的長年延宕
反觀同一時間的韓國,在較為縝密的規劃、成熟的造船工業、加上無阻力的國際環境,使得韓國順利得到德國潛艦技術的轉移,並建造「張保皋」級潛艦,甚至可以輸出印尼海軍潛艦。儘管台韓兩國所處的環境不同,但是相近的工業及科技水準,倘若台灣主政者及海軍能從20年前,甚至30年前即開始下定決心從自製小型潛艇掌握相關技術、延攬冷戰結束之際因裁軍而大量流失的歐美(甚至獨立國協)國家潛艦研發專家、積極培養本國的潛艦研發人才等基礎開始打起,那麼今日就不致於完全從零的起點上開始「潛艦國造」,相信無論是台灣或韓國的相關人士在了解這段軌跡之後,都為之感慨不已吧!
前述關於台灣自製潛艦歷程的概述,並非僅僅是覆述歷史,事實上,台灣主政者及軍方欠缺長期的眼光跟考量、決心不足等問題,造成在軍武研發的停滯,一直是台灣國防的癥結,今日台灣在無人機、AI智慧兵器等尖端技術上是否可能重蹈當年自製潛艦歷程的覆轍?無疑是今日主政者及軍方主事者,乃至於台灣各方有識者必須汲取的教訓。
作者/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