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對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DA)四國多邊政治安全協議及「印太經濟架構」(IPEF)之壓力遽增,日本在四方安全會談扮演何種倡議者角色為何?從歷史軌跡來探索倒是挺耐人尋味,筆者想對讀者娓娓道來。
緣起:2006年安倍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支援東南亞走出南亞海嘯風暴
時間可回溯至2004年之南亞大海嘯,該場天災當時徹底打亂全球供應鏈,至2006年日本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倡議的重要背景。當時日本為了援助東南亞各國,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即積極提倡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四國應該「以海洋作為連結」,作為近一步討論戰略合作與支援體系。
是以,「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倡議起源於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外相的麻生太郎共同發起,宣揚和日本同樣具有尊重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基本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的國家應當進行合作的價值觀外交政策方針(Value Oriented Diplomacy),此項構想被外界認為隱含有聯合自由民主制國家以抗衡、牽制、圍堵中國大陸、俄羅斯等國之意涵。
序曲:2012年安倍再次倡議亞洲民主安全之鑽防止中國對海洋秩序威脅
時任日相安倍晉三亦於2007年訪問印度,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應以日本、印度、美國和澳洲等民主國家組成「自由與繁榮之弧」之構想。然而,環顧當時國際政治情勢,美國仍陷入中東地區的反恐戰爭泥沼,且當時印度、澳洲都並未與中國大陸嚴重交惡,致使2006年之四方安全對話無疾而終。
惟2008年陸克文擔任澳洲總理期間,澳洲無預警地退出四邊安全對話,此舉反映出當時澳洲對美國、中國在亞太地區之間日益緊張的政策持一種矛盾的態度,亦與陸克文在任澳洲總理時的親中外交政策有關;時至2010年吉拉德上任澳洲總理後,澳洲則迅速地和美國恢復雙邊關係並加強軍事合作,而美國、印度、日本仍繼續通過馬拉巴爾的框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2012年日本再次發生政黨輪替,自民黨在兩院選舉擊敗民主黨重新取得執政權,安倍晉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前,就投書論文倡導美、日、印、澳應該再次攜手合作,同年底安倍晉三再度出任首相另行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的構想,號召籌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國菱形連線」共同對抗中國大陸崛起對東海、黃海、南海等海洋秩序威脅。
轉折:日本積極促成四方安全對話(Quda)升級為具共同的亞洲版北約
2017年東協峰會期間,東協成員國重新參加了談判,美日印澳恢復四邊安全對話。在菲律賓的馬尼拉,時任澳洲總理麥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美國總統川普,以及印度總理莫迪同意重啟安全對話,以便在南海地區通過外交、軍事方式對抗中國。
尤其在川普實施「美國優先」關稅政策,川普政府開啟對中國全面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並在2019年實現首次四國外長會談,並導致美中對峙後出於對第二次冷戰的擔憂,四邊安全對話再次得到重視。四邊安全對話外交、軍事上的安排被普遍認為是針對對中國崛起的經濟、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的回應,中國外交部通過向成員國發出正式外交抗議作為回應。
2020年全球陷入COVID-19疫情蔓延風暴,澳洲政府因質疑病毒起源於中國大陸導致雙方關係交惡,又因印度因為邊界問題陸續與中國大陸齟齬不斷甚至引發小規模軍事衝突,四國外長終於在同年10月時於東京舉辦會談,11月時美、印兩國也舉辦聯合軍演、澳洲也暌違13年再度參加。
終章:安倍晉三2006年前的戰略構想在16年後終於實踐
職此,當2020年四國進行馬拉巴爾聯合軍事演習之後,時任美國國務卿龐佩奧會見四國成員,討論將安全對話轉變為具有「共同的安全和地緣政治目標」的「亞洲版北約」。在美國強勢主導下,加上日本、澳洲、印度等盟友配合,四方安全對話重點逐漸聚焦並朝向制度化發展的趨勢,安倍晉三2006年前的戰略構想,終於在16年後的慢慢成形。
作者/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