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入侵烏克蘭陷入苦戰,不只全球關注,也導致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由於俄中關係牽動美中關係的發展,進而影響台灣的國家安全,值得我們密切關注。近日有德國媒體指出,俄國與中國的雙方實力,因為這場戰爭已經全面翻轉,北京將成為老大哥,莫斯科淪為小跟班。
這顯然是經濟層面的單一角度解讀。以世界各國的GDP來看,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只排到第十一名。以兩國貿易來看,中國是俄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反之,俄國是中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隨著歐美各國提高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俄國知名經濟學家謝爾蓋·卡拉加諾夫(Sergey Karaganov)接受義大利媒體採訪時承認:這將使得俄國更加依賴中國;但是他補充說明,不認為中國能凌駕於俄國之上。
可見俄國是有自主性的大國,俄國人為何有此自信?這要從歷史、邊界與軍事角度分析。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俄羅斯不只當初催生中共,也是協助中共建政的關鍵外援,因此,早期的中共體制以俄為師。1949年建政之初,是兩國關係的蜜月期,中國採取「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在計畫經濟、工業發展、高等教育等方面獲得俄國協助,並打下「兩彈一星」的基礎。雖然之後中蘇交惡,以1969年珍寶島的邊界衝突為代表,不過俄國因素早已深入中共的組織文化。
近二十餘年,兩國關係大幅拉近。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雙方關係持續改善,1999年官方宣布解決存在已久的邊境劃界問題。俄國普京(Vladimir Putin)上台後,2001年兩國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認平等信任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此外,還有兩國領導人的私人情誼,2013年上任的習近平與普京的會面次數近三十次,他公開表示普京是「最好的知心朋友」。
從邊界的角度來看,兩國之間有長達四千餘公里的國境線,領土爭議可能造成衝突的潛在因素。因此,2021年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延長《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期限,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兩國政府再次確認「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互不存在領土要求」。雖然中國民間出現抗議俄國當年強佔海參崴的聲音,但是已非官方主旋律。
中國現階段無意以邊境爭議為由,與俄國發生衝突,還要從軍事的角度分析。以全球軍力排名來看,俄國第二,中國第三,但雙方差距甚小。1990年代以來兩國關係改善,中國主動縮減鄰近俄國的第一線部隊,沒有在邊境100公里內駐紮,只留下少數的邊防部隊,看似表現善意,實際原因是共軍的機動能力提升,可透過鐵路與高速公路將後方大軍快速運往前線。
有意思的是,俄國仍將重兵駐紮在遠東地區,並緊貼兩國邊境,這是因為俄軍基地大多沿西伯利亞大鐵路建設,而這條鐵路有許多路段貼近國境線。如果俄國要撤出邊境100公里內的軍隊,就要花費巨資重建軍事設施,所以俄國要求在這條100公里的不設防地帶保留作戰部隊。
俄國最後的殺手鐧是核武。依據2022年全球核武報告,俄羅斯的核武數量(5,977個)居冠,美國(5,428個)次之,中國(350個)排第三。兩國的核武數量依然有巨大的差距,這是俄羅斯作為老大哥的家底。這也是俄國在烏克蘭戰事受阻時,始終不願放棄使用戰術核武的原因。
綜合來說,俄國的經濟實力大不如前,無法與中國相比,不過預期習近平將繼續給予普京他所渴望的尊重;從歷史、邊界與軍事的角度而言,莫斯科仍是北京不容小覷的老大哥,牽制中國的對外發展。
作者/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