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可以用來傷害別人,也能用來溫暖人心。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烏俄戰爭讓人聯想兩岸對峙,小國勇抗大國侵吞的「既視感」,更讓我們對澤倫斯基的領袖風範感到敬佩。
如果一篇演說發自真情且能喚醒大家共鳴,那將能團結彼此的信念凝聚共同的力量以完成一件偉大的事。尤其烏俄戰爭正酣,砲火綿延導致人道主義危機,侵略者的「擁核自重」引起各界擔憂核武戰爭與第三次世界大戰毀滅人類文明的此刻,世界太需要一場演講來安定人心、鼓舞正義了。
歷史上不乏有一國國會邀請外國領袖來演講的例子,但身為國家領導人能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到數個大國國會演說,還引起聆聽的國會議員紛紛起立鼓掌致敬,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可謂寫下不朽的歷史。
澤倫斯基在歐洲議會的演說,誓言「生命將戰勝死亡、光明將制伏黑暗」,呼籲歐盟接納烏克蘭,連口譯員都流露真情數度哽咽;在美國國會的演說,他以珍珠港事變、911恐攻為例以古鑑今,將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我有一個夢」演講改成「我需要一個夢」來爭取美方在烏國設立禁航區,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更以烏克蘭語「榮光歸於烏克蘭」致敬;在英國國會的演說,他引用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更援引邱吉爾二戰帶領該國對抗納粹時在國會的「絕不投降」演講,喚起英人反抗侵略者的歷史記憶;在加拿大國會的演說,他以同理心為主軸,強調俄軍的侵略已造成97名無辜兒童喪生,激起在場議員的憐憫與不捨;在德國國會的演說,他則提到過往納粹暴行、柏林圍牆倒塌,也暗批德國在烏俄戰爭的消極作為、對北溪二號的天真誤判,督促德國應該「負起歷史責任」。
綜觀澤倫斯基在各國議會的演說,針對不同國家結合該國歷史事件來激起共鳴,並引經據典融合普世價值,使人對烏克蘭的遭遇感同身受,也為各地奮勇抗敵、保家衛國的烏國軍民贏得全球各地的尊敬與掌聲。
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烏俄戰爭讓人聯想兩岸對峙,小國勇抗大國侵吞的「既視感」,更讓我們對澤倫斯基的領袖風範感到敬佩。
作者/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