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極少因為出版的業績而升官加薪,沒有與獎金、考績或升遷連動,自然缺乏把這件事做好的企圖心。
出版業是一國文化軟實力的展現。許多人知道,台灣的出版業已經不景氣多年;以2010-2020年的這十年為例,新書出版量從4.3萬種降至3.5萬種,下跌近兩成;銷售額369億元降至190億元,更是幾乎腰斬至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出版市場,政府出版品共3,290種,佔新書出版量近一成。
因為數位化的浪潮,出版業銷售額逐漸下降的趨勢難以逆轉,不過促進出版業健全發展,成為小而美的文創產業,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其中,政府出版品是一個官方有能力介入的領域,卻很少被重視。
不少讀者都有刻板印象,覺得政府出版品是官方的大內宣,設計精美華麗,卻缺乏實質內容,不然就是內容枯燥乏味,尤其是例行性的技術手冊、工作報告、統計年報、資料彙編等,令人不忍卒睹。
實際上,政府出版品近年來出現變化,難看的書變少了,媲美民間出版社的好書變多了。農委會林務局是一個受到矚目的案例,由於局長的大力推動,這幾年有計劃地改變「公部門美學」。首先,與設計公司合作推出月曆,包括從2018年開始的《飲食之森》、《里山動物曆》、《木作之森》到《生命之森》,呈現年輕設計感與寫實考究的細緻風格,相當受到民眾歡迎。
其次,2020年出版的繪本《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講述台東阿美族的古老傳說,甚至授權出版斯洛伐克語譯本,成為第一本走入中歐國家的台灣原住民族傳說繪本。這些印刷物不只喚醒人們和森林之間的親密關係,符合林務局本身的政策任務,也改變政府機關的老舊保守形象。
政府出版品開始展現美麗的一面,但是也有哀愁的一面。因為政府出版品的生產邏輯與民間出版社不同,以林務局為例,他們能打破外界對「公務門美學」的既定印象而廣受好評,很大程度來自機關首長由上而下的支持。
然而,對大多數的政府機關而言,出版並非本業,也缺乏制度性的激勵誘因。由於通常以公務預算支付內容製作及印製費用,銷售收入全數上繳國庫,沒有像民間出版社一樣賣書營利的動機,所以很少思考讀者需求,反而經常受限於長官與審查委員的意見,最後成為賣不掉的庫存書。
另外,很少有公務員是專職編輯,出版通常只是公務員諸多業務的其中一項,甚至是外包業務。公務員極少因為出版的業績而升官加薪,沒有與獎金、考績或升遷連動,自然缺乏把這件事做好的企圖心。
也許有人想到,文化部每年頒發代表出版界最高榮譽的「金鼎獎」,其中就包括政府出版品的獎項。這的確是一個思考方向,我們想進一步追問,金鼎獎如何發揮帶動政府出版品提高水準的作用呢?
文化部如果能重視金鼎獎推廣政府出版品的使命,增加針對政府出版品的配套措施,譬如舉辦培訓工作坊、擴充獎項數量、給予得獎人更多獎勵等。透過制度性的激勵誘因,提升各機關首長對金鼎獎參賽的興趣,才有機會帶動政府出版品良性競爭與整體水準。
作者 / 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