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 獨立評論 . 多元觀點 . 公共書寫 . 世代翻轉

  • Home
  • English
  • 評論
  • 民意
  • 時事
  • 生活
  • 國際
  • 歷史
  • 世代
  • 轉載
  • 投稿須知

為何而婚:兩對佳偶的婚姻悲劇背後之反思與真相!

  • 時事
  • 民意

因為同情與包容,而接受她的情緒與不完美,但婚後發現,這已無法接受。

近日,有兩對藝能界的佳偶,傳出了婚姻悲劇的消息。一對是有國師之稱的youtuber,台南Josh和Amber夫妻,因為雙方爭吵,而釀成家具、衣物都被破壞一通,台南Josh被打,Amber在牆壁上留下死死死媽寶,幾個大字。另外一對,則是人人稱羨的大明星,黃曉明與Angelababy這對神仙眷侶離婚的訊息。黃曉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會跟Angelababy結婚,只是因為媽媽喜歡!」

當時會跟Angelababy結婚,只是因為媽媽喜歡!圖片來源:TVBS
當時會跟Angelababy結婚,只是因為媽媽喜歡!圖片來源:TVBS

從這兩對佳偶身上,不禁讓人疑惑,為何本來可以是一場美妙的喜劇,怎麼成了婚姻悲劇呢?到底人們為何而婚?為誰而婚?想必,這是現代人最想探究的問題吧!底下,就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1. 因為年紀到了,所以就結婚了。找一個當前最適合的,邁入婚姻;2. 因為旁人覺得最合適,也非自己深思熟慮後,內心最後的決定,而邁入婚姻;3. 因為同情與包容,而接受她的情緒與不完美,但婚後發現,這已無法接受。」

首先,因為年紀到了,所以就結婚了。找一個當前最適合的,邁入婚姻。這個是最常見的狀況。尤其,長輩們最在乎的就是「生育年齡」這件事情,因此往往從晚輩20歲開始,就已經一路催婚,深怕孩子們忘記自己「老了」!也因此,除了沒伴的人以外,追求者或是另一半眾多的人,往往會奉父母之命,在一堆排隊者裡頭,挑選一個學歷、外貌、家世都不錯的對象。就這樣,婚姻的列車就往前推進了,在銀光幕和眾人羨煞的眼裡,成為俗稱的「人生勝利組」。不過,真的一切就順利地運行下去了嗎?似乎並非如此。以前些日子,王力宏與李靚蕾的婚姻,就能發現:「男性在年紀到的年齡,家人催婚之下,這些自由慣地男性,遵從了父母,常常是母親的恩准,找一位比較看得順眼的女性,邁入了婚姻!」也就這樣,這個基石,顯得不穩與充滿了閃光燈,卻華而不實。

再者,因為旁人覺得最合適,也非自己深思熟慮後,內心最後的決定,而邁入婚姻。就像一般人在尋找工作時,常以薪資、福利與種種外在條件,當作好與壞的依據。同樣地,在擇偶的部分,也會以外貌、學歷、職業、年收入來當作衡量的標準。在資產比對之下,符合傳統「門當戶對」的概念,但終究要走入「相處」這個關卡!然而,這就絕對不是所謂的外在條件,所能夠控制與選擇的。一個人的心性、人品、價值觀、生命態度,決定了彼此能否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可否在相異之處,找到共同的共識與話題,以及建構一個永續前進的共同體,會是愛可否延續的理由。當然,若雙方都想分開,放各自自由與精彩,那麼這段婚姻就會是個人生經歷,而繼續探索,是否有更符合自己的嚮往與未來!較困難的是,孩子的撫育、教養和發展,會是共同的考驗與課題。

最後,因為同情與包容,而接受她的情緒與不完美,但婚後發現,這已無法接受。以台南Josh和Amber夫妻來說,雖然雙方都有小缺點,但女方在婚前就知道有憂鬱症的病史。當男方選擇包容與接受下,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就在婚後爆發了!這也可以窺見,在婚姻過程中,如果有一方生病或是意外,另一半要維繫這個關係,是會多麼不容易。事實上,台南Josh和Amber夫妻,也算是在很快的時間,就發現彼此的不適合,這個對簿公堂的結果,讓人遺憾,卻也更加發人深省,到底婚姻是什麼呢?如果,你深愛一個人,他卻會攻擊你,這造成一輩子的痛苦與難以接受,又害怕過激的反應,會惹怒與觸發對方的敏感神經,導致更嚴重的錯誤,在進退維谷之下,當時的婚姻誓言,彷彿就是一個最大的諷刺了。可見,人心難以猜測,未來難以捉摸,這即為婚姻的重大變因之處!可否攜手共度,深深考驗彼此。

從兩對佳偶的婚姻悲劇背後之反思與真相看為何而婚,可以發現:「在普遍還沒對於婚姻有深刻了解下,聽從家人意見,或是因他人鼓勵,而步入其中。或是,因為同情與包容心爆棚,而錯估憂鬱與精神情緒的威力,都可能是導致婚姻無法延續的關鍵!」我想,在認識自己之前,勿糊里糊塗地莽撞踏入婚姻,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行為呀!

作者 / 黃宗玄

Share this:

  • Facebook
  • Twitter
  • Email
  • More
  • Tumblr
  • Pocket
  • Pinterest
  • LinkedIn

Related

彼此的不適合 情緒 生育年齡
2022-02-07 黃宗玄

Post navigation

政府出版品的美麗與哀愁 → ← 那件中國球衣的收買「價」多少?

Related Posts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726 大罷免是一場自發性的公民運動。許多人原本相信,透過罷免機制,可以讓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下台,讓社會看到人民的憤怒與力量。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同意罷免的這一方投票率不足,而且支持力量分散,使得這場罷免未能達到目標。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的一方,充滿危機感,組織動員的結果,各個立委終於過關。 726 罷免案反映出三個問題,第一是同意罷免的一方組織動員不足。民主社會中,選舉或罷免需要的是具體的票數,而非情緒的高漲。當民眾對立委的行為不滿,若沒有化為實際的投票行為,即便社會輿論高漲,但只要投票率無法突破門檻,同意票無法高於不同意票,罷免最終仍會失敗。再者,社會共識分歧。雖然許多人對現任立委的不滿有共鳴,但在行動方向與組織策略上,缺乏統一戰線,造成一些盲點。此外,不同社群、不同政黨勢力,各有各的立場。部分民眾認為「罷免不會成功」、「投票也沒用」、「沒有具體的罷免理由」、「輸不起就亂罷免」等等。總之,雙方各持理由。 眼前,823 七位區域立委罷免案即將成為另一場民主考驗。在攸關國家安全、兩岸關係與民生法案上,七位立委的立場若偏離民意,將受到檢驗。823 的罷免案,不僅僅是七個選區的事,而是關乎整個國會的運作與台灣民主的品質。罷免是公民監督的工具,民主並不是四年一次的選舉,而是隨時可以對不適任者提出警告。若立委背離選民期待,罷免就是人民的第二次表態機會。罷免也是制衡違背民意的必要行動。透過罷免,人民可以明確告訴政治人物,什麼是符合台灣主流民意。此外,罷免更是對立委的警訊。當其他立委看到罷免成功,他們會更謹慎地看待自己的表現,不敢輕易背離民意。這種間接效果,能讓整個國會更具責任感。 公民團體認為,如果這七位立委最終未被罷免,國會將面臨幾個嚴重問題,首先,七位立委會將結果解讀為「民意的默許」,更加肆無忌憚地阻撓改革、杯葛法案。接著,當國會長期陷入對立,該推動的民生政策、改革措施都將被拖延,國會空轉,人民最終受害。再者,若罷免連續失敗,人民將對制度失去信心,冷漠會進一步加深,造成惡性循環,民主信心受挫。最後,當親中勢力壯大,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將失去更多自主,國家安全隱憂,甚至可能被迫接受不利於自身的政治安排。 「激情」本身並不是民主的根本機制,民主制度仰賴的是一套有系統的制度和程序,而非單純的情緒或熱情。激情可能會激發人們參與政治,但如果缺乏制度的約束和理性的思考,激情反而可能導致混亂或走向極端,甚至破壞民主的基石。雖然激情在政治參與中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它並不能取代民主制度的基礎,甚至可能對民主造成威脅。民主的運作需要理性的思考、制度的約束和不同意見的尊重。 公民團體可以調整宣傳策略,在言論上少一點激情表述,多一些貼近民眾的心情,以具體的案例說明七位立委的失職事實,必能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作者:立雪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庭,本應是彰顯正義、捍衛真理的聖殿。但在近日,台灣人民卻親眼目睹了一場將這座聖殿夷為平地、視法律尊嚴如無物的政治狂想曲。主角,正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其妻子陳佩琪。他們聯手在司法的殿堂上,上演了一齣集傲慢、特權與政治勒索於一身的荒謬劇。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個人脫罪,更是企圖將整個台灣耗費數十年建立的民主法治一同陪葬。 首先,在莊嚴的法庭上,身為被告的柯文哲,竟反客為主,對著審判長發表長達七分鐘的「訓誡」,要法官「獨處時好好想一想」。這不是一個被告的陳述,而是一個昔日權力者對司法體系的公然藐視與恫嚇。緊接著,其妻陳佩琪在旁聽席上情緒失控,對法官咆哮質疑。試問,這份「特權」是從何而來? 在台灣,任何一位平民百姓若在法庭內手機鈴響,都可能被記錄在案,面臨懲處。為何一位前市長的妻子,就能將法庭當作自家客廳,將咆哮當作權利,而司法機關卻似乎只能默默承受。這種鮮明的差別待遇,本身就是對「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原則最殘酷的踐踏,在人民心中劃下了一道名為「特權」的深深傷痕。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場鬧劇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民眾黨系統性侵蝕司法獨立的冰山一角。從庭內的個人秀到庭外其政黨支持者動輒包圍司法機關的施壓,企圖將司法案件扭曲為「政治迫害」的英雄史詩。他們將法庭視為造勢舞台,將對司法人員的人身攻擊當作政治語言,將群眾的激情動員當作逼迫司法低頭的籌碼。 在英美等成熟的民主國家,任何挑戰司法權威的言行都會受到嚴厲制裁,因為他們深知,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政治人物的權力,在進入法庭的那一刻就必須收斂。 而陳佩琪女士又發表了一番「帶柯文哲相片赴天安門抗議」的言論,更是將這場荒謬劇推向了高潮,暴露出其論述的極致諷刺與空洞。她選擇了一個未經審判就用坦克輾壓學生的獨裁政權的象徵地,去抗議一個保障其丈夫擁有完整辯護權、律師團以及三級三審制度的民主司法。這不啻是向世界宣告,他們對民主、人權與法治的理解是何等淺薄與錯亂。在一個連舉白紙都會被消失的地方,去「抗議」一個正在依法進行的審判,這不僅是對天安門受難者的二次傷害,更是對台灣民主價值最荒唐的背叛。 誰才是傷害司法的真兇?答案已昭然若揭。真正讓司法變得脆弱的,從來不是人民的監督或輿論的批評,而是如柯文哲這般的政客,知法玩法,濫用其社會影響力,將個人的官司升級為對整個國家體制的戰爭。當一個被告,妄想在審判席上扮演上帝,對法官指點江山時,他所藐視的,早已不只是眼前的審判長,而是台灣社會百年來無數前輩奮鬥犧牲所換來的法治精神與文明底線。 作者:秦靖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8月23日,台灣即將迎來核三延役的公投。對多數公民來說,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能源政策投票,而是一次對未來國家方向的集體表態。 能源議題向來充滿爭議。支持延役的人認為,台灣電力結構長期過度依賴燃煤與天然氣,不但排碳高,也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下,讓能源安全蒙上陰影。他們主張,既然核三機組仍有條件延役,何不善加利用,至少在能源轉型未完成前,作為減碳與穩定供電的選項。這一派論者強調,「缺電」並非假議題,而是民生與產業最直接的威脅。 然而,反對者的理由同樣堅實。他們說,核能固然在發電過程中碳排放低,但台灣身處地震帶,若發生核安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外,核廢料問題始終懸而未解,延役只是將風險往後推,卻沒有真正解答。從永續與世代責任的角度來看,將風險轉嫁給未來的子孫,未必是理性的選擇。 在這樣的爭論中,政治人物的立場轉折格外受到矚目。最典型的例子,非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莫屬。六年前,他曾站在反方,直言核能並非台灣能源轉型的長久之計,還痛批「以核養綠」的論述是誤導社會。如今,他卻以正方代表的身份出席公投辯論會,聲稱在淨零碳排的壓力下,核電應重新納入考量。這樣的急轉彎,無疑讓許多關心能源政策的人感到錯愕。 黃國昌的立場反覆,當初強調核能風險的論點,如今卻被他用「現實壓力」取代。這樣的態度轉變,究竟是政策思考的深化,還是單純的政治盤算?社會自有公評。對公民而言,這也提醒我們:在投票前,應該超越單一政治人物的說法,回到議題本身,冷靜思考。 因此,這張公投票的價值,不在於跟隨哪位政治人物的呼喊,而是要誠實面對台灣的能源現況。倘若你相信台灣需要更長的緩衝期,讓再生能源與電網建設成熟,核三延役或許是一個過渡選項;但如果你認為核安風險與核廢料問題不可忽視,且政府應加速投資替代能源,那麼投下反對票也同樣合理。 公投的本質,是讓人民直接決定國家路線。手中的一票,不只是對眼前能源政策的選擇,更是對世代責任的承擔。這週六,每位公民都必須以清楚的思考、獨立的判斷,回答一個關乎台灣未來的問題:我們要走向哪一條能源之路? 作者:林政武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The Kuomintang (KMT), or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ce defined itself through armed struggle agains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27–1949), the two parties were bitter […]

Recent Posts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大罷免的省思與再出發

726 大罷免是一場自發性的公民運動。許多人原本相信,透過罷免機制,可以讓不適任的民意代表下台,讓社會看到人民的憤怒與力量。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同意罷免的這一方投票率不足,而且支持力量分散,使得這場罷免未能達到目標。相反的,不同意罷免的一方,充滿危機感,組織動員的結果,各個立委終於過關。 726 [...]

More Info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槌下的傲慢,柯文哲夫婦正在埋葬台灣的法治!

法庭,本應是彰顯正義、捍衛真理的聖殿。但在近日,台灣人民卻親眼目睹了一場將這座聖殿夷為平地、視法律尊嚴如無物的政治狂想曲。主角,正是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其妻子陳佩琪。他們聯手在司法的殿堂上,上演了一齣集傲慢、特權與政治勒索於一身的荒謬劇。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個人脫罪,更是企圖將整個台灣耗費數十年建立的民主法治一同陪葬。 [...]

More Info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核三公投在即:面對立場反覆與政策爭議,公民該如何投票?

8月23日,台灣即將迎來核三延役的公投。對多數公民來說,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能源政策投票,而是一次對未來國家方向的集體表態。 [...]

More Info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Why the Kuomintang Shifted from Fight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ligning with It

The Kuomintang (KMT), or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ce defined itself through armed struggle agains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27–1949), the two parties [...]

More Info

搜尋

精選文章

川習會的中美矛盾是戰略,不是貿易!

2017-04-08 韓非

八仙樂園爆炸案:缺乏常識造成的災難

2015-06-28 異想

彰化縣民輪替後的哀與愁

2016-03-06 許家瑋

新文明病: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似正在增加

2015-04-13 楊庸一

訂閱本站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訂閱新文章並接收新通知。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ream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