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國外不乏女性國防部長的案例,如德國、挪威、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稱為防衛大臣)等國,都曾出現。
很多人有個印象,台灣是高度性別平等的社會。不只我們有現任的女總統,依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的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將我國資料代入計算,2019年的性別平等表現為全球第六名、亞洲第一名。
不過在政府的決策領域,女性人數其實有限。2019年全國公務員的女性比例42.1%,女性政務人員減少至22.4%,女性內閣閣員更僅有7.32%(2020年)。
很少人注意到,我國的國防事務決策領域幾乎沒有女性。實際上,國外不乏女性國防部長的案例,如德國、挪威、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稱為防衛大臣)等國,都曾出現。
先來看國軍的內部情況:募兵制的女性比例,我國為13.7%,相較於美國16.8%,英國10.7%、日本6.6%,我們可以說國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職務升遷方面,雖然制度上不受限,女性卻常因為生育與家庭因素,產生隱形天花板。我國上校軍官的女性比例,僅有5.8%;女將軍更少,國軍歷史上只出現過九位女將軍,多為政戰官科,都是少將退伍,至今未見中將。
因此我們想要倡議,擴大女性參與國防決策--甚至在女總統之後,期待出現女國防部長;這不只涉及性別平等,而是為相對封閉的軍事體系注入新活水,從本質上改變國軍的組織文化。換言之,國防部長的領導權威,不該只用部隊裡「官大學問大」、「學長學弟制」來壓制下級,而是以說服眾人的專業與溝通能力,贏得國軍官兵的服從及信任。
如同蔡英文總統上任後,重視國防工業自主(含國機國造、國艦國造)的立場,以及改變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的任命,原本依循「論資排輩」、「軍種輪流」的慣例。然而,總統作為三軍統帥,主要是政治層次的決策,對國軍內部事務的影響力有限。
實際上,以國防部長的任命而言,在我國「女性領軍」與「文人領軍」一樣困難。雖然文人領軍是先進民主國家的常態,也是我國政府長年欲推動的政策,但是自1990年民主化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要任命真正的文人部長,而非「脫下軍裝、換上西裝」的退伍將領,至今仍不容易,很大原因是沒有長期、有系統地培養國防部關鍵職務(如常務次長、戰略規劃司司長、整合評估司司長)的高階文官。
如何培育女性國防決策人才,我們有兩個建議的途徑:一、針對軍職人員,譬如在國防大學設置女性專班,並列入有利職務升遷的指參學資,以制度性的管道,培養女性中高階軍官。二、針對文職人員,例如在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部、國家安全會議,有計劃地培植女性幕僚與研究人員。
女性國防決策人才需要長期培養,就算現在做,恐怕也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有機會出現女國防部長。
作者 / 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