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媒體廣泛報導美國工程師來台灣晶圓廠受訓,指出台灣與美國在職場文化上的諸多差異,其中包括了公司內部效率問題,以及對於高工時、責任制、24小時On-call等等工作型態的對照。這篇對於台美職場的比較,在網路上與媒體上引起了不少討論,有些討論指出了高科技業在人才與製造上的困境,有些則提出了台灣企業在內部效率提升上的不足,但除了這些管理層面上的討論外,值得我們反省的還有台灣整體勞動權益的維護。
台灣的代工製造業,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高科技產業,多年來蓬勃發展。然而,台灣勞工卻仍然處於高工時、高壓,有時還包括低薪的環境,例如,許多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的高工時與輪班工作型態,讓他們幾乎必須捨棄私人生活,過著回到家就睡覺,醒來就上班這樣毫無生活品質的日子,但畢竟不少高科技廠願意給出較高的薪資來換取「新鮮的肝」。相對來說,對於在傳統製造業如金屬加工業、零件製造等工廠工作的勞工而言,不僅得忍受高工時與輪班,薪資在沒有計入加班費的情況下也並沒有特別高。初步來看,台灣製造業大體而言都是工時長、輪班制或責任制,相當程度的壓縮了勞工的生活品質、降低了勞工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時間以及自我提升的時間與機會。高工時壓榨了勞工的精力,惡性循環的是讓人們為了工作犧牲掉了生活,也犧牲掉了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西方國家相對而言較有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想法。就如本文舉例的美國工程師所舉例,美國的工作安排是以每週五天每天八小時,或是做3休4的輪班型態,試圖兼顧生活與工作。此外,西方國家對於工作的基本負擔也相當看重,以近期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為例,除了會議相關的新聞外,其實較少在台灣受到關注的是會議中的罷工活動。由於大會的舉行導致了大量臨時人口進入市區,清潔隊的工作勢必將隨之加重,由於工作量與工時可能更吃重,清潔隊要求加薪,並在市府拒絕加薪請求後在大會舉行的兩週間舉行罷工,導致垃圾堆積如山,但根據當地新聞報導,當地人更多的是批評市府不予加薪,而非批評罷工的清潔隊,此外,當地交通從業人員也因運載量加重而有醞釀罷工的聲音。這些例子顯示了西方國家在勞工權益上較為人性的一面,如果人們為了糊口的工作而犧牲生活,長期來看對於個人與社會都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這些例子也顯現了台灣勞權不彰所連帶造成的問題,台灣勞權向來未能獲得足夠的力量,大多數行業都未能組織工會,就算已經有工會了,工會的力量也相當薄弱,以致於無法與資方平起平坐。更不用說,整個社會氛圍存在著要求勞工將不合理待遇當成磨練的思維,導致就算形成罷工行動,也難以獲得社會整體的支持。
總的來說,台灣製造業被詬病未能顧及勞工權益,並且有著高工時與輪班等狀況,儘管這類工作型態多少是受限於製造業的營運模式以及作為全球產業鍊的一環,勢必得在有限成本下實現一定產能等無奈。但長期而言,社會並不能持續如此,尤其是從勞工權利的角度來說,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政府與社會必須反思,在我們將高工時視為理所當然,把犧牲生活當成無所謂的同時,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失去的不僅是與自我相處的時間,還有與家人朋友團聚的時間,這其中還涉及了更多社會問題,當父母必須為了糊口而承擔高工時工作,我們的社會是否有能力確保孩子們能夠在課餘時間獲得適當的陪伴與指導?當社會普遍對不合理的工作型態視若無睹,我們是否持續的在惡化台灣的勞動處境?勞工組織工會所遭遇的困難,包括資方的阻撓與社會的不諒解,是否反映了我們的人民對於勞動權益的認知不足?凡此種種,都需要政府與人民進一步的反思與回應。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