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中央政策規勸戴好口罩卻引來殺身之禍,台灣治安亮起紅燈了嗎?
繼屏東挖眼事件,台中暴打到桃園刺殺案,超商店員幫忙宣導口罩政策卻成了不理性民眾的出氣筒,輕則受傷住院,重責往送性命,加害人聲明有精神疾病企圖減輕刑責,讓人不禁心寒法律到底是保護人民的大傘,還是成為濫用法律傷害人權的利器。
綜看國外疫情再度復發,國內疫情雖趨穩定,仍不敢大意視之,所以指揮中心明確表示「口罩政策不會改變」,那麼站在第一線勸導民眾將口罩戴好戴滿的服務人員該如何自保?超商店員不比執法人員有公權力,也不似醫護人員或保全人員有相關管控防護措施,「顧客至上、以客為尊」更不該成為理智斷線的消費者施以暴力的藉口。
勞動部建議超商大夜班應該從一人增加至兩人,立意良好,卻不容易施行。大夜班要招募人手本就不易,資方經營成本也很難做此人事調整,如果社區治安無法獲得良好保障,可能到後來就會演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很便利的便利商店經營模式。
不到半年時間,超商店員發生數起傷人事件,政府除了譴責罪犯深表痛心之外,應該提出更積極可行的防範措施,讓百姓能夠民心安定安居樂業。「門口張貼告示」取代口頭勸導,從疫情一開始就這做了,守規矩的自然奉公守法,挑釁者則根本視若無睹,透過「錄音廣播」方式提醒,倒是可以降低面對面的直接衝突,還能利用大眾約束力量抑制行兇戾氣,值得試辦。
便利商店入口處「叮咚叮咚」聲改成「戴好口罩」,結帳區等待線標示「口罩戴好保持社交距離」,設置巡邏箱或警報器,有異樣顧客特殊情況時能即時連線警察單位或社區守望相助隊,落實管理精神疾病患者和情緒控制失調者行動安全,加強店員危機處理與應變溝通能力,以維護第一線服務人員和其他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便利超商設點密集是台灣特有生活機能的指標,它們扮演滿足生活消費需求和愛心商店的重要角色,希望這裡能成為你我美好生活的關懷據點和守護站,不要淪為隨機砍人逞兇行惡的驚悚熱點。
作者 / 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