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之後,真的會讓政治生態、國會問政得到更好的效果嗎?其實不然,立委本身就是在地的民意代表以及國會立法者的雙重身份,顏家作為地方派系善於綁樁和在地組織動員,但問政品質卻不忍卒睹,相較之下,陳柏惟經常兩地跑,並專注於國會問政,但罷免投票卻是一個在地組織的動員的考試,認真的問政比不過在地組織動員,此種意義下的罷免投票,其實受害的是選民。
近幾年罷免案在台灣此起彼落,追根究底為2016年罷免門檻下修之後的副作用。從韓國瑜的市長罷免案開始,接著反對黨操作王浩宇、黃捷的議員罷免案,本週更迎來有陳柏惟立委罷免案,對於民眾來說,檯面上的政黨似乎無時無刻在進行政治動員,也成為接下來的公投案投票的序曲。
罷免,原本為按照責任政治的精神所設計出的制度。亦即當初賦予民意代表、市政首長行使治權的選民,認為其支持的政治人物的表現與投票期待有所落差,進而透過再一次的投票,合法地收回該名代表手中的權力,也因此按照此精神,賦權與收回權力的選民應該同一個群體。
弔詭的是,台灣的議員層級的罷免,卻逸脱這樣的制度精神與設計。在台灣,複數選區的市議員選舉,在行使罷免時,會有投票罷免的選民是本來就已經不支持你的那些選民。由於在複數選區下,每個議員可以得到的選票都是少數。因此只要該位政治人物或政黨在選舉的支持是少數,多數的一方很容易透過發動罷免選舉來排除少數黨的候選人。
另外,罷免也是某種仇恨動員的表現,與一般選舉不同,罷免並非極大化地動員支持者,而是極大化動員不支持者,抹黑文宣、黑函特別會出現在罷免投票中。在陳柏惟的罷免投票中,此類黑函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底定後接二連三的散播,成為一種負面的仇恨動員,但事實上對於國民黨的操作策略上,確實發揮了極好的效果,加上國民黨在當地的組織動員,有利於罷免掉支持者多由長居外地年輕族群的陳柏惟,按照此次罷免前的民調顯示,陳柏惟已經接近罷免門檻,已近危急存亡之秋。
而罷免之後,真的會讓政治生態、國會問政得到更好的效果嗎?
其實不然,立委本身就是在地的民意代表以及國會立法者的雙重身份,顏家作為地方派系善於綁樁和在地組織動員,但問政品質卻不忍卒睹,相較之下,陳柏惟經常兩地跑,並專注於國會問政,但罷免投票卻是一個在地組織的動員的考試,認真的問政比不過在地組織動員,此種意義下的罷免投票,其實受害的是選民。
此次在野黨發動充滿仇恨與負面文宣的罷免投票,傷害的不只是一個認真打拼的現任立委,更是對台灣的民主負面影響尤甚。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