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對岸的疫苗也最符合中國人的体質,對岸疫苗是經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認證的一流疫苗,目前已施打超過十億劑,不論安全性、有效性、或是保護效果,均值得信賴,既然我認同自己中國人就應該打中國的疫苗,而非致死率高的AZ疫苗。…筆者建議可以暫緩,待在台灣做好防疫會比去對岸打國產疫苗,更能減少移動成本和染疫風險。
自COVID-19疫情從端午節後逆襲以來,疫苗接種不患寡也患不均,疫苗數量有限性成為稀缺的醫療資源,誰能公費施打疫苗亦成為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的焦點。除了指揮中心公布7月1日起開打的AZ、莫德納(Moderna)疫苗接種目標群,各種人士仰賴「特權」和「尋租」的途徑。
這種無可奈何的急迫感,個體的民眾該如何突破缺乏疫苗施打的困境呢?筆者發現台灣民眾採取三種選擇:首先,就是採取「等待」,透過時間來期待更好的國際疫苗進來再打,抑或高端、聯亞等國產疫苗能夠及時救援;第二,直接「付費」是到美國去打保護效力好和副作用低的莫德納或輝瑞疫苗,旅遊、探親、出訪等理由均可,只是要負擔較高額的機票費和出境旅遊成本;第三,基於政治信仰或經濟理由,賭一把「選擇」赴對岸去打國藥或科興疫苗。
不過,當台積電、鴻海與永齡基金會近日宣布各完成5百萬劑 BNT(BioNTech)疫苗採購,並捐贈予衛福部疾管署作為COVID-19防疫,當BNT疫苗陸續到貨時,還需要建議親朋好友去對岸打疫苗嗎?筆者建議可以暫緩,待在台灣做好防疫會比去對岸打國產疫苗,更能減少移動成本和染疫風險。
想去施打對岸疫苗的理由:自己是中國人的體質,施打對岸的疫苗效果佳
若台人在對岸工作或留學,已經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看到台灣突然遭到疫情的逆襲,在防疫政策及疫苗供應處於不確定的情況下,「基於人性」呼籲親朋好友趕緊赴對岸施打免費疫苗,也是一種集體理性的表現,但熱潮期一過,部分台人甚至不建議親朋好友赴對岸打疫苗。
此外,赴對岸打疫苗的「人群」最吸引筆者的關注,不僅各類政客、教授、藝人、網紅以拍視頻方式,宣傳自己打了對岸的國產疫苗製造新聞輿論效果。不過,絕大多數的赴對岸施打的台人不會那麼高調,但透過微信建群方式,相互討論施打疫苗的過程,有分享順利施打的體驗亦有分享受騙上當或施打過程不愉快的經驗。
看過最極端的案例,是有些人認為對岸的疫苗也最符合中國人的体質,對岸疫苗是經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認證的一流疫苗,目前已施打超過十億劑,不論安全性、有效性、或是保護效果,均值得信賴,既然我認同自己中國人就應該打中國的疫苗,而非致死率高的AZ疫苗。
對於較年輕者而言,很難置信這種發言理由,但中國人體質適合打國產疫苗的說法,還是受到不少中、高年齡層的信賴,這種觀點在微信群並不是沒有吵架過,但信仰對岸疫苗者會質疑:你既然覺得中國的疫苗不好,那你為何要進群吵架?
隔離期間訴諸兩岸防疫議論,導致群裡染上政治疫而封群
酒店隔離期間或已經施打完疫苗人士,都必經需經過「孤獨」的過程,加上網路翻牆等限制因素,多數台人只好在微信群裡藉由吵架累積訊息量,吵著吵著會訴諸政治議題,或許有人幾句話,例如:兩岸最大的防疫差別在於領導人的心態,大陸領導人以人民生命建康安全為首要目標,反觀台海另一岸的領導人冷血,泯滅人性,視人民生命如草芥,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就會引發無休止盡的政治論戰,甚至引起統戰人士或涉台單位人士空降入群,就近監督管理,導致群主惹禍上身怕群裡染疫而率先自我封群。按筆者的經驗,微信群人數超過30人以上,或者加入愛好議論或政治名人入群,單純的隔離措施或施打疫苗的經驗或資訊分享,難免最後都會出現無止盡的政治論戰。
群主無論在群裡發多少「不要討論政治」的公告都不會有作用,吵架勢必無可避免,特別是對中、高齡的微信老江湖的使用者,無論如何都得忍受這些老家湖的「地圖砲」,也是赴對岸施打疫苗所必須歷經的過程。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