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者的因循苟且固然籠絡軍隊既有勢力,但是卻以犧牲「文人治軍」的理念跟軍隊的深層改革所換來的,各界的有識者不應該聽任主政者跟軍隊既有勢力彼此的政治盤算耽誤「文人治軍」跟軍隊的深層改革的正道,而是應該主動的議論跟推動「文人治軍」的議程跟作法,才能讓台灣的國防事務真正的脫胎換骨。
近日引發各界關注的國防部軍政副部長一職的人選,外界揣測是否由文職出身的智庫學者或者依循之前由現役將領出任,日前終於塵埃落定,由退役空軍中將柏鴻輝出任此職,各方轉而對此一人事安排頌揚備至,反而是否該由文職出身者擔任此職的議論頓時戛然而止。
長期以來,不少有識者都不斷疾呼,除了國防部長由文人出任之外,軍政、軍備副部長也該由管理、科技背景出身的文人固定出任,建立國防部專業文官力量,讓軍政、軍備領域能夠引進更多民間專業意見的外部刺激,從而突破過往軍方既得利益者對於相關領域的壟斷,促進國防改革的步伐,不過從台灣近年來的國防人事布局來看,顯然這些理念的實現仍然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在許多民主國家的國防部,早已落實「文人治軍」,並且已經常態化,僅有台灣等少數民主國家仍然是由軍系把持國防部,甚至國防部的文官任用比例都低於歐美日同類部門。而台灣近年來則是開倒車,不僅文人執掌國防部的聲音不再如過去強烈,更有甚者,主政者甚至修改規定讓原本應由文職擔任的軍政副部長一職改成軍文職通用,造成前國防部官員姚中原所批評的「國防部長、兩位副部長、兩位常務次長,甚至是戰略規劃司司長,完全是軍人背景出身或由現役職業軍人擔任」的奇特現象。
主政者為了籠絡軍隊既有勢力煞費苦心,卻未曾以同樣的力道用於規劃「文人治軍」的藍圖,以及未能栽培更多文職人士作為「文人治軍」的儲備人才;對於軍隊既有勢力不僅多所討好,也不敢觸動其對於軍務的壟斷,更不敢改變現有軍隊既有勢力導致的軍中沉疴,只為了得到軍隊既有勢力的政治效忠。
但是煞費苦心籠絡軍隊既有勢力換來政治效忠之外,是否讓軍隊變成一支與時俱進的勁旅?還是除了武器裝備之外,在管理、內部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仍然深陷過往窠臼而無法自我革新的落伍軍隊?相信大家自有公論。
主政者的因循苟且固然籠絡軍隊既有勢力,但是卻以犧牲「文人治軍」的理念跟軍隊的深層改革所換來的,各界的有識者不應該聽任主政者跟軍隊既有勢力彼此的政治盤算耽誤「文人治軍」跟軍隊的深層改革的正道,而是應該主動的議論跟推動「文人治軍」的議程跟作法,才能讓台灣的國防事務真正的脫胎換骨。
作者 / 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