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立陶宛逾百年的獨立史,當中不乏與台灣有類似的歷史情結 — 身為小國都飽受鄰近獨裁大國威脅,但也堅定地反共、反強權並爭取自由民主。
在台灣遭受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的此刻,除了美、日兩大盟友挺力相助捐贈超過百萬劑莫德納、AZ疫苗外,位於歐洲東北部瀕臨波羅地海的小國立陶宛主動捐贈台灣2萬劑AZ疫苗,亦令國人驚喜與感激。
立陶宛面積雖比台灣大近兩倍,但人口只有台灣的一成多。該國外交部長表示:「雖然只是用很小的方式,但我為能與台灣民眾團結對抗新冠疫情感到驕傲,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照顧。」立陶宛的熱心捐贈雖然不比美、日作為強權大國來的大手筆,但其中的心意卻更讓同為小國並享受自由空氣的台灣人民充滿共鳴與暖心,頗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感。
同時,立陶宛經濟部長表示:「去年台灣向我國提供了10萬片我們缺乏的醫療口罩,立陶宛在幫助有需要的真朋友時絕不遲疑。」由此看出當時蔡政府向國際捐贈千萬片口罩的善舉及遠見,不但增加台灣的國際正面曝光度,也與各國建立起友誼的橋樑。當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友善,人與人的交流是如此,國與國的交流也屢見「禮尚往來」的外交故事。
說起立陶宛逾百年的獨立史,當中不乏與台灣有類似的歷史情結–身為小國都飽受鄰近獨裁大國威脅,但也堅定地反共、反強權並爭取自由民主。
時間回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立陶宛宣布從即將垮台的俄羅斯帝國中宣布獨立,然二戰期間,立陶宛飽受共產蘇軍與納粹德軍的鐵蹄蹂躪。被蘇聯占領的美蘇冷戰期間,即便遇到蘇共「紅色恐怖」的打壓,立陶宛仍不放棄追尋獨立與自由的夢想,1989年由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之波羅地海三小國,約兩百萬人民手牽手組成的「波羅的海之路」人鏈(台灣在2004年總統大選由本土陣營發動之「228牽手護台灣」的百萬人鏈即仿效於此),成為冷戰末期反抗共產鐵幕的民主象徵。立陶宛自1990年恢復獨立而民主化後,陸續加入北約與歐盟,親近美國與歐洲民主陣營,至今對俄羅斯保持戒備。
民主人權是普世價值,這份信念讓立陶宛與台灣有了共鳴,正如該國外長所言「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互相照顧」。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