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eVac 是第一款研發失敗的 RNA 疫苗,也不是第一個失敗的武漢肺炎疫苗。有些人看到 Moderna、輝瑞兩種 RNA 疫苗都很成功,就質疑為什麼不及早投資,卻忽略投資總是有風險。RNA 疫苗這類是沒有成功過,高科技、高風險的技術,更沒有穩賺不賠這種事。
現在離人類得知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其實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卻已經有多款疫苗研發成功,速度打破紀錄。以舊技術腺病毒為載體的牛津-AZ 疫苗實戰表現不錯,直接以 mRNA 刺激免疫反應的新技術更是首度成功,Moderna 和輝瑞-BioNTech 兩家疫苗表現非凡。技術類似的德國公司 CureVac 也被寄與厚望,新公佈的結果卻不如預期。
目前 CureVac 第二加三期的臨床試驗尚未完全結束,公布的資訊也不太多。已知在拉丁美洲、歐洲進行的臨床試驗約有 4 萬位勇者參加,接種 2 次和沒有疫苗相比,有症狀感染的機率降低 47%,也就是 efficacy 為 47%;重症不清楚。
WHO 將疫苗保護力的標準定在 50%,中國研發的科興疫苗差不多就在這個等級。CureVac 的臨床試驗還沒結束,不知道最終的數字,不過可以預期頂多是最低標準,也可能比 47% 更差。
CureVac 公司對媒體強調,他們的臨床試驗進行時,碰上更多傳染力增強的病毒,所以數字變差;之前那些疫苗如果在現在試驗,數字也不會那麼好。
然而,正在世界各地大量使用的 Moderna、輝瑞、AZ,不但臨床試驗的結果好很多,實際上面對傳染力增強的病毒們,表現也依然出色,至少比 CureVac 的臨床試驗結果好得多。
CureVac 同樣是 RNA 疫苗,效果應該真的遠不如 Moderna 和輝瑞,暫時能判斷它防止感染的能力不好,或許由於刺激的免疫反應不足。
問題出在哪裡?有幾個推論。
一個可能是劑量不足。第一期臨床試驗中,CureVac 測試 2 到 20 µg,最後決定使用 12µg 的劑量。而成功的輝瑞是 30 µg,Moderna 更高達 100µg。網站上 CureVac 自稱它的專利技術把 mRNA 送進人體後,轉換為蛋白質的效率更好,只需較低的劑量。
這也許是事實,但是參與臨床試驗的 Peter Kremsner 表示,第一期發現「高劑量」的參與者副作用較大,這才決定把劑量定為 12 µg,副作用還能接受。由此看來,CureVac 的劑量應該是加不上去,Moderna 用到 100 µg,它才 16 µg 就受不了。
CureVac 疫苗在這個劑量下,刺激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比較少,和天然感染的康復者差不多,卻低於另外兩款 RNA 疫苗。
之前觀察發現,疫苗的效果正比於抗體數量,因此有些專家認為,CureVac 效果差是因為抗體不夠多。但是抗體少的原因未必是 RNA 劑量低,也有專家認為,是由於送進體內的 RNA 不夠穩定,來不及發揮作用前就先分解,才沒有足夠的刺激。
會轉譯為蛋白質的 mRNA,由 AUCG 四種分子組成,結構容易分解,無法維持太久。而 Moderna 和輝瑞的專利技術,將天然的 U 更換為假尿嘧啶核苷(pseudouridine),增加穩定性。事實證明,人為修飾改造的 RNA 在實戰考驗下非常成功。
可是 CureVac 沒有這項專利技術,相對地,它的聲明中強調「天然ㄟ尚好」,認為未經改造的天然序列效果更佳。
同樣是 RNA 疫苗,技術仍不一樣,在實戰考驗以前不知道誰是對的。CureVac 的宣傳強調「mRNA 劑量低,但是轉換效率好」,卻刻意忽略「其實是副作用大,劑量加不上去」。對於弱點的自圓其說是「刺激產生的抗體量和康復者相似」,所以效果很好。
再怎麼圓滿的話術,也無法改變結果。不論原因為何,CureVac 的首度嘗試大概沒有希望了。不過它再接再厲,和另一間老牌大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研發下一款 RNA 疫苗。目前還在動物實驗的階段,尚未進入臨床試驗。
CureVac 是第一款研發失敗的 RNA 疫苗,也不是第一個失敗的武漢肺炎疫苗。有些人看到 Moderna、輝瑞兩種 RNA 疫苗都很成功,就質疑為什麼不及早投資,卻忽略投資總是有風險。RNA 疫苗這類是沒有成功過,高科技、高風險的技術,更沒有穩賺不賠這種事。
參考資料:
1. CureVac COVID vaccine let-down spotlights mRNA design challenges(連結)
2. What went wrong with CureVac’s highly anticipated new mRNA vaccine for COVID-19?(連結)
3. CureVac’s mRNA-based vaccine candidate against COVID-19(連結)
作者 / 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