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戰,是一種全民戰爭。一旦開打,就是連續戰,至少可能持續一年或以上,疏忽不得。久旱都可喜逢及時雨了,只要大家能同命一心,拋棄成見,相互扶持,相信必可安然攜手度過今年的重重難關。
美國的莫德納疫苗首批15萬劑已到達了!日本政府及人民,也適時伸出援手和暖心,將支援台灣疫苗。比我預想的還快,終於要開始進入大規模的疫苗施打戰了。
從臨床的實務中,很淸楚的可以看出,影響病人就醫和醫囑(服藥)遵從性的三個主要條件中,依其重要性,依次為:醫-病關係(對醫師的信任度)、病人知道不知道為什麼要吃藥?、家屬知道不知道病人需要吃藥?。如果瞭解這個現象/事實,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台大、榮總會被擠爆?同理,在進入大規模的疫苗戰後,整體作戰的成敗,將由三個條件交互影響,來呈現:1、指揮中心的決策能力和民眾的信任度;2、地方政府,配合、執行的適任度;3、一般民眾的遵從度。
首先,對衛福部和防疫小組的決策能力的看法:至少,我個人毫無懷疑。從疫情爆發以來,指揮中心的規劃和紮穩的步步推動,相信要找到這樣具有實戰精英專家團隊的國家屈指可數。我每天看二點的疫情報告,個人有些看法。疫情報告,宜放在現狀的評估及因應對策及施行方式、步驟的簡潔說明,讓一般民眾能瞭解及如何配合,才是重心。講白了,一般民眾在意的是現在的狀況如何,指揮中心的應對是什麼,我要如何遵循來自保。以大規模疫苗來講,一般民眾最想知道的是:為什麼要打疫苗?會不會有什麼危險?為什麼要有施打的優先次序?疫苗的來源夠不夠?為什麼不能讓民眾自選施打的疫苗?這些問題,只要讓一般民眾瞭解,告知內容的多寡並不重要。過於繁瑣的說明,反而徒增一般民眾的困惑、困擾。接下來,則是應該清楚的讓一般民眾,簡單、清楚的知道如何施打(流程)及如何配合,才能快速、順利完成。以第二批AZ疫苗開打後幾天即已達數萬人來看,一旦衞福部和防疫中心依計劃擴大後,相信未來一般民眾的遵從率/施打率,每個月至少達40萬人,應可樂觀預期。
目前最大的問題,出在台北和新北二個市政府。這二個重災區,皆在衛福部規劃的台北醫療區,擁有差不多全台灣三分之一以上的醫療資源。所能動用的床位數、人力、物力、財力,皆遠超過其他縣市。這二位市長本就該在疫情爆發時,理應配合中央,立即相互恊調、盤點區內所有醫療資源,並對擁有的現有醫療資源重新做有效的分配、運用。沒想到,一位在忙著喊快/普篩、封城、方艙醫院;一位則似早己胸有成竹。疫情急速悪化後,一位雖然不再爆言爆衝,卻成捉襟見肘;一位則是一面誓言要四級兵推,全面撲滅病源,另一面則炮打中央,認為中央在冷氣房中算病牀數舆地方脫節,卻忘掉了中央的病牀數是依據地方所報。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施打率不高,卻又高喊疫苗分配太少不公。連一個私立貴族學校的違規畢業典禮都管不了,還奢談什麼四級兵推。看看其他縣市,尤其亦屬重災熟鮎的桃園市和彰化縣,人家緊衣縮食憑著機槍和步槍,就按步就班努力的壓制疫情的擴大。這二個倉庫堆滿飛彈、快炮的天龍市,卻成天只會上電視怪柬怪西,對得起北市和新北市的市民嗎?對得起其他縣市的台灣人民鳴?
距離較大規模的施打,估計大概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應該可以讓衛福部和指揮中心有相對充分的時間,將最基本的拖打政策和具體的施行流程、步驟釐訂清楚。地方政府,亦有足夠的時間,就現有資源作優先次序分配。從AZ第二次第一線施打的踴躍狀況來看,一般民眾的遵從率,不必擔憂。反而,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尤其雙北,才是能否通過嚴酷考驗的關鍵。
事實上,要在合理照顧(reasonable care)的條件下,以台灣現有的公衛醫療體制,較大規模施打疫苗,並不如想像困難,其他國家甚少能具有台灣相比的條件。看到目前雙北小規模施打疫苗,即出現的亂象,我想舉出個人實際經歴的經驗,供大家思考。我曾在1983-1987年,負責執行台北市的社區心理衛生工作。在葉英堃院長的帶領下,比較先進國家的利弊及考慮台灣自身的客觀條件後,訂立了以醫院為基礎(hospital-based)社區計劃,開始推動、執行。葉院長曾在國外醫學會發表演講,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也被稱為「台北模式」(Taipei model)。
以醫院為基礎的社區計劃,簡單講,就是各縣市以自己轄區內的琨有醫院為中心,將它照顧能力所及的區域劃為責任區。責任區的大、小,可依醫院的等級及服務量能等,彈性規劃、調整。醫院間,視需要,可隨時透過恊調互相轉診/送。這是合乎醫療原則,且最快速有效、節省人力、物力的方式。若一時難以建立及時、有效的新制度,不妨考慮40年前的老方法,暫時應用在大規模的社區疫苗注射。衛福部和防疫指揮中心,只要訂立最基本的施打醫院條件、標準、原則,交由地方政府自行依自身情況訂立疫苗施打進度和所需數量,送衛福部核准後,即依各縣市所報之數量,以合理的公式分配後,依時送交各地衛生局。除非地方政府有實際困難需特殊恊助或恊調,否則,衛福部只要依其計劃,分配疫苗,並負責送達各縣市衞生局後,就只剩負隨時監督之責了。
以台北市為例,市府l衛生局直接可以控管的市立醫院中,與疫情防治有關的,至少有中興、仁愛、和平、婦幼、忠孝、陽明,將其責任區劃定。在門診量、門診數大幅減載、縮減下,只要市府衛生局決定,每家醫院每天開放一間閒置的診間,立刻即可執行。空間、人力也不是問題。一間閒置診間,頂多再加上一枱輕便、矯小可推動的急救車(較大型醫院門診應該早已具備,若無,隋時可添加不是問題)。一間門診,可開上、下午二診。若一診次可注射疫苗100人,一天不就200人了?一個月=200x5x4=4000人,5家醫院,每個月不就20,000人了?如果覺得太慢,開2診、3診,不就倍數增加了?若還嫌太慢,還可加開夜診、週末、週日診。若病人出現任何突發狀況,門診初步緊急處理後,不是有醫院可立即接手後續治療?
當然,市政府可能會提出各種礙於實行的各種理由,不過,以目前的緊急狀況來講,都是歪理。美國在超市門口、或人坐車上,都有施打的狀況了。我們在具有基本急救設備和醫護人員在場,且注射後還要坐在候診區觀察30分鐘,已經超高標準了,還要再加什麼條件?難道只有感染科醫師才能看診,只有外科醫師才能打静脈注射?加開門診後,若自覺人力不夠,隨時主動徵召區內志願的開業醫師為兼任醫師,必要時,連診所的護理人員也一併請來,安排一、二天的實際操作過程讓他/她們熟悉,不是很快就能上戰場了?困難或問題一定有,不是應該視狀況變化,不斷因應、調整,自己先解決嗎?重症治療請求台大、榮總等醫學中心幫忙、支援,打疫苗這種自己理應可做的事,就不要去麻煩及拖累人家了。截長補短,與人互補互利,才是正軌。就這才叫有執行力的「超前部署」,而不是成天自己關起門來兵推。
新北市的情況更糟。雙北所以被規劃為台北醫療區,是因兩市的醫療不平衡。北市尚可擁兵自重,新北卻難有此條件。醫療區的原意,本就著重在,希望/強調這二個關係密切、切割不易的市,應隨時自動恊調,相互支援、互通有無。沒想到,二位市長正事緩辦,反而各吹各調,事事全推給中央。恊調又各吹各調、曠日費時。侯市長,恐怕連自己手上有多少能用的兵將、資源都弄不淸楚,就開始到處暴言、暴衝。架勢之高,也凌駕柯市長。侯市長,作戰不是選戰,需要真槍實彈,不是罵罵中央無能,就等於自己能力超羣,可以百戰百勝。如果不能真正顯露一點真本事,受害的是新北市民,能對得起他們嗎?
以目前台灣醫療資源分配的情況來看,共有各類醫院約480家,診所約20,000家。若將台灣分成台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雄區、東區、澎湖、金馬。除外島外,各區皆有準醫學中心以上,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多家可供調配及相互支援、轉送。類似如前述北市的規劃、運作模式,只要各縣市依自己的客觀條件、需要,稍加調整後,即可快速複製、推行。這不過是新瓶加舊酒,純屬個人看法而已。
疫苗戰,是一種全民戰爭。一旦開打,就是連續戰,至少可能持續一年或以上,疏忽不得。久旱都可喜逢及時雨了,只要大家能同命一心,拋棄成見,相互扶持,相信必可安然攜手度過今年的重重難關。
作者 / 楊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