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大廈衝突所引發的後續效應跟震盪還在持續發酵,但是所衍生的可能發展如美國內部持續對立無暇他顧,以及是否會隨著川普爭議政策遭到全面檢討的阻力,而影響川普對中政策被減弱,是台灣必須關注並做好因應的。
美國總統選舉爭議的激化在日前達到頂點,激進的川普支持者於1月6日強行進入國會大廈迫使美國國會中斷認證選舉人結果的程序,並最終引發警方開槍鎮壓造成數人傷亡的憾事。
此一事件引發國際譁然,被指扇動支持者情緒的美國川普總統成為眾矢之的遭到輿論的譴責,而中國也藉此一不幸事件作為攻訐美國體制的口實,在美國國內外引起不同的回應和震盪。
關於這起衝突的後續效應還在發酵之中,不過有兩個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值得台灣關注的,那就是這起事件是否加劇美國內部對立?以及是否會引發要求全面改變川普政策的呼聲?
首先是這起事件是否加劇美國內部對立?過去有觀察家認為新上任的拜登是穩健派,主張和解式的策略重新修復美國社會,因此對於是否追究川普在執政期間的爭議作為有可能採溫和作法處理;但是在1月6日的衝突之後,輿論跟民意都對川普趨向嚴厲,有可能讓民主黨內部要求嚴厲追究川普作為的呼聲抬頭,但是這麼做勢必也更激化川普和其支持者的對抗情緒,使得美國內部對立更難化解,也會讓美國更難凝聚民意面對正在擴張的中國威脅。
再者是這是否會引發要求全面改變川普政策的呼聲?川普執政期間諸多爭議政策引發兩極化反應,在拜登上任後是有可能重新調整和改變,特別是在1月6日的衝突之後,要求徹底改變川普爭議政策的呼聲無疑會更多;不過吾人最關心的是川普政府的抗中政策是否也在可能遭到重新檢討甚至改變的川普政策之中,或許有人認為抗中已經是美國跨黨派的共識,是難以扭轉的趨勢。
不過,和中國有利益、情感等連結的政商、學術、媒體等美國各界菁英大有人在,而且也積極在檯面下動作頻頻想鬆動甚至扭轉這股趨勢,這股期望和中國重修舊好的勢力是否可能趁美國社會要求全面檢討川普爭議政策呼聲高漲的時候,趁機把川普政府的抗中政策炒作為「失敗政策」、「惡政」而削弱甚至終止相關政策,讓美中關係提早「解凍」而返回一個沒有歐巴馬的歐巴馬對中政策?這種可能性是值得吾人警惕的。
美國國會大廈衝突所引發的後續效應跟震盪還在持續發酵,但是所衍生的可能發展如美國內部持續對立無暇他顧,以及是否會隨著川普爭議政策遭到全面檢討的阻力,而影響川普對中政策被減弱,是台灣必須關注並做好因應的。
作者 / 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