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台灣當然是一件好事,也是全民所期待,但如何投資台灣,能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人民財富,就成了關鍵問題。如果資金的運用,不僅不會幫助人民,還會傷害到普通百姓,擴大社會的不公,這樣的資金還值得台灣張開雙臂歡迎嗎?值得政府審慎思考,並提出具體應對方案。
在中美貿易戰之下,台商擔心中國資本管制越趨嚴格,再加上台灣政府的資金回流法案,大幅降低資金移動的成本,許多台商將中國的資產,大量轉移回台灣。使得台灣在疫情影響下,投資創業還能屢創新高,GDP也表現出色,但這樣的結果,對台灣全然都是好處嗎?
在這波資金回流,首當其衝的就是匯率,隨著資金轉移回台,勢必要換匯成新台幣,當新台幣需求強力上升,匯率也跟著不斷升值。而台灣的外貿依賴程度相當高,進口加上出口的總額,超越台灣全年的GDP,其中每年更是透過貿易,為台灣淨賺2兆多元(台幣),但因為匯率升值,使得將外幣兌換回台幣的價值不斷受損,不僅降低企業、股民收入,還削弱了台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再者,就是大量資金回到台灣,不可能只放在銀行裡,商人一定會想辦法透過資金獲利,房市與股市就是重要投資標的。這也導致台灣股市創新高,來到1萬4千點,但台灣實體經濟並沒有大幅好轉,許多產業還受到疫情影響,不斷的在虧錢,顯現出台灣股市有泡沫化的可能。
除了股市,房價同樣也創新高,打破2015的房價高點,全台平均房價在這三年上升超過1成。政府所興建的社會住宅數量又遠不及目標,台北的社會住宅租金甚至高達一個月四萬元,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年輕人不僅買不起房,連租房都困難。
投資台灣當然是一件好事,也是全民所期待,但如何投資台灣,能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人民財富,就成了關鍵問題。如果資金的運用,不僅不會幫助人民,還會傷害到普通百姓,擴大社會的不公,這樣的資金還值得台灣張開雙臂歡迎嗎?值得政府審慎思考,並提出具體應對方案。
面對這樣的資金回流,其實政府可以有更多積極作為,例如推動大型公共建設或開發,並採取BOT的模式經營管理,讓民間的資金可以加速台灣的建設,又能使資金不會成為炒股炒房的工具,還不會增加政府的負債。或者將資金引導到新南向的投資,幫助台灣分散產業供應鏈,並免供應鏈過度押寶中國,並加大台灣對東南亞國家影響力,讓台灣在亞太區域內,可以有更多的國際空間。
作者 / 楊峻杰